哈维.韦恩斯坦的米拉麦克斯影业现在还是小发行商。
死胖子的赌性重,很喜欢赌运,同时赌品还差。
梭哈都是重注买断电影,要是不成功了就用拖款、分期付款等小手段,把赌输了的代价转移给别人,自己永远不亏,赚一点是一点。
面对李普西这样有背景,不能用小手段的情况下,在电影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时,他不可能去梭哈,做这种只有利于李普西,不利于他的策略。
好莱坞能成功的,都是坑蒙拐骗样样俱全。
唯独就是不会发善心。
李普西心说换做他也会这么做。
以《杀手悲歌》的特性,原本也就适合以点映的方式开画。
观察市场的反应,如果观众口碑极佳,单馆票房成绩出色,再扩大放映规模,降低风险。
大家都这么做,也就代表这方法好。
区别就是大公司可以短时间内冲印几千份拷贝,可以在几天内迅速将放映规模扩大。
小公司则是效率要低不少,冲印、物流、跟影院磋商排片,这些环节会多花几天,票房可能会有一些损失。
这是好莱坞的规则。
没有资本的人,就要遵守规则。
李普西影业想要有六大的待遇,没个几年时间是不可能。
除非......有自己的院线!
好莱坞电影主要目标就是盈利。
公司之间竞争就是垄断,这个垄断不仅是有市场占有率的垄断,还有行业资源的垄断。
例如对排片资源的争夺。
排片资源都掌握在院线手中,好莱坞六大都有对不同院线的影响力。
当初梦工厂被巨头们围攻,就遭遇了排片上的针对。
虽说好莱坞电影票房只占总盈利的25%,看似这么针对无所谓。
但反过来说,票房就是整部电影收入的基础。
票房基数越高,这一份‘25%’代表的美刀数字越多,也就意味着整体的‘100%’总数目越高。
排片被针对,基数被打压,国外发行能力还被围攻,电影盈利被这么多重压缩,极大的减少了抗风险能力。
斯皮尔伯格成功了一部又一部,成功了那么多部电影,就是失败了那么一两次,就是那么一两次,给了梦工厂致命一击。
只要有自己的院线,在发行过程中便有了更多的竞争筹码,就不用怕巨头们在排片上的针对。
院线财报净利润一般是在5%~8%。
具备了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再补上周边开发等,就等于掌握了全产业链,做好了资源整合,盈利天然就多过一头,能把一部电影的价值榨干。
这相当于内功扎实无比,打一套罗汉长拳都能打的三流高手找不到北。
至于派拉蒙法案,那早就是老黄历。
——派拉蒙法案就是让电影公司不能垂直整合院线。
垂直整合不是问题,这本身是合法的。
问题是巨头影业滥用自身垂直整合的优势,进行行业垄断等不正当竞争。
派拉蒙法案就是那个国家力量还强于资本的时代侧影。
等到八十年代,随着好莱坞因《大白鲨》、《星球大战》、《ET》从个人电影时代,大步迈进商业电影时代,展望未来工业电影。
里根时期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措施,旧的反垄断法案开始逐步瓦解。
最先是联邦法官帕尔米耶里准许了Loew's院线(原米高梅旗下,派拉蒙案后拆分出)自1980年发起的重返电影制作与发行业的请求。
一年后,1981年哥伦比亚影业发起了并购院线的申请,购入Walter Reade院线48%的股份。
这两宗大买卖,都伴随着好莱坞巨头们两年以上小心翼翼的观察。
这谨慎保守的样子,让首席检察官助理威廉·巴克斯特选择助推一把——更多可能是被好莱坞公关。
他发起了一轮对几乎所有拥有10年以上历史的反垄断协议的复议。
司法部将决定哪些法令有过时的可能,或是不利于市场竞争,或是在本质上与里根新政相悖。
派拉蒙法案自不例外。
复议过后,在1981年底,司法部认为派拉蒙法案的存在时长早已远超其有效期,可以不再被需要。
至于票房造假?有各类工会的存在,导演、编剧和演员等主创人员除了固定薪酬以外还有票房利润分成。
虚高的票房意味着片方需要付给演职人员更多的金钱,对片方是很不利的,造假直接影响自己的声誉和事业前途。成本上面完全说不过去。
总之大坝开始崩溃,好莱坞重回巨头时代。
为什么李普西要抓紧时间?
因为现在还能挑战一把。
等进入九十年代,好莱坞六大的势力牢不可破,就只能再等到几十年以后新赛道降维打击。
李普西打算让投行去操作,把院线和李普西影业分割,不整合进一家集团。
就算巨头们使坏举报,因为不在一起,也够不上垄断。
还能再进入录像带,激发MAGA监狱的劳动力优势,完成对周边市场的布局。
这时代没有谁比李普西更清楚周边和录像带的威力。
正好收割的资金也要落到实处。
这也是有自己的银行的便利,还更方便做账......好处太多了!
李普西眼睛越来越亮。
哈维.韦恩斯坦产生了误会,以为他已经急着上映:“点映已经安排好,不用等太久。到时候会提前上个电台,宣传一下你在电影里唱的歌,吸引更多影迷进入影院。”
李普西说:“哈维,洛杉矶有你,我放心。”
这话怎么听着有点熟悉?
哈维.韦恩斯坦看着这张能让汤姆克鲁斯退避三英寸的帅脸,总觉得怪怪的。
喜欢美利坚顶流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美利坚顶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