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陶的这段戏,李普西拍了三条。
不是李普西仗着自己是制片人兼导演就用特权占小梅的便宜。
他正气凛然李普西,从不做这样的事情!
多拍几条,是因为这段戏是整部电影最经典的一幕。
毫不客气的说,《人鬼情未了》这部电影可能会被时间遗忘,但捏陶的剧情会永远铭刻在文化历史上,会被无数后人相继效仿。
哪怕他们不知道这部电影,但也会潜意识把捏陶和情侣互动挂钩。
黏土在男女主角的手中起伏变化,就是绝妙的暗示。
就好比女孩和棒糖。
总能让人浮想联翩。
黏土的英文clay,还有肉体的意思。
搭配上演员的表情,黏土的暗示,还有主题曲的烘托。
所以细节都完美交融在一起。
这些细节就是《人鬼情未了》之所以是经典的缘故之一。
出于这点,电影这么关键的剧情,当然要精益求精。
——反正他不吃亏。
除了在最关键的戏上抠细节,李普西还对《人鬼情未了》的剧情进行了优化,把原片的一些漏洞给补上。
在原片里,男主角都会在哈气的镜子上写字了,都会在电脑屏幕上输入‘杀手’来恐吓反派,却非要找一个灵媒和女主角沟通。
明明可以找一支铅笔写给女主角,就是没这么做。
what?凭空出现的字会吓坏女主角?
那凭空飞起来的硬币就不会吓坏人了?
而且都学会控制实物了,活人又伤害不了男主角,要报仇的话等反派过马路的时候随便那么一推就完事,男主角就不。
非要等着反派端着枪,去找到灵媒,甚至非得等他把枪架在女主角的头上,男主角才干鬼情。
不知道是要玩英雄救美,还是要每天念叨一句‘当诡不规范,亲人不烧纸’遵守文明鬼混行为准则。
电影后半段跟反派的斗智斗勇,完全是为了拍而拍的,逻辑非常的混乱,对于部分理智观众来说就很辣眼睛。
以爱情片来说,逻辑混乱当然没问题,一切为剧情服务嘛。
但既然能优化,李普西还是想要把细节都做到最好。
毕竟他已经不是拍《杀手悲歌》时期,那只刚出茅庐的菜鸟。
戛纳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得主,最年轻的金棕榈奖得主,怎么也得有些大导演的包袱。
所以每逢亲热戏拍三条,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晚上。
看着休息的小梅,李普西心说:“这么想有点下流...拍这种爱情片的时候,自编自导自演是真爽啊。”
“以后还想要拍!”
李普西就是这么一个诚实直面内心的好男人!
想到以后要拍,他脑海就有无数经典爱情电影。
巧的是,跟《人鬼情未了》同一年度上映的电影里,就有一部《风月俏佳人》很不错。
成本1400万,北美票房1.78亿美刀,全球票房4.63亿美刀,茱莉亚·罗伯茨的崛起作品。
想到《风月俏佳人》就想到茱莉亚。
李普西一开始对她态度一般,原因是茱莉亚年轻时候的黑历史太多,是货真价实的乳臭派。
——这个称号是80年代那些资深演员给声名大噪的汤姆·克鲁斯等人起的。
意思是太年轻,红的太快。
类比现在对流量鲜肉的排斥。
有的兢兢业业,用实打实的表现摆脱了这个印象,比如劳模阿汤。
有的在名利场飘了起来,飞叶子、耍大牌。
年轻时候的茱莉亚就是后者。
茱莉亚爆红之后,在参演斯皮尔伯格的《虎克船长》时,茱莉亚飞叶子迟到。
还因为一点小事与斯皮尔伯格吵了起来,甚至一度推搡了斯皮尔伯格。
如果不是被人拉住,茱莉亚很有可能大打出手,给斯导两个大逼斗。
因为资金问题,斯皮尔伯格没有换掉她。
但在《虎克船长》之后,茱莉亚有足足两年,没有接到过足够份量的片约。
一直沉沦到几年之后,斯皮尔伯格成立梦工厂,在巨头们的针对下焦头烂额,茱莉亚的事业才重新有了起色,很难说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不过有点可以确定的是,年轻时候的茱莉亚是个不安定分子。
用一个词就足以形容:小仙女。
鬼知道什么时候会一拳KO导演。
作为导演,李普西不喜欢和这样的演员合作。
但作为制片人兼老板,李普西又清楚茱莉亚被这样打压过后,依旧能靓女回头,一飞冲天成了90年代的最红女星,这身上的价值是多么惊人。
可谓是天使也是魔鬼。
“是继续和玛丽莎合作,还是挖来茱莉亚把她捧红.......”
李普西有些迟疑。
这大半年的每天晚上,李普西都会肝剧本,构筑出自己的版权库。
这里面就有《风月俏佳人》的剧本,还有未来经典小妞电影的剧本。
原本《风月俏佳人》80年代就已经有剧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