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深知,对于刚刚征服的高丽来说,稳定与秩序是至关重要的。而高丽王作为曾经的君主,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让他回到高丽,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反抗与动荡。因此,将高丽王留置在京城,不仅可以削弱他在高丽的影响力,还可以作为一张重要的王牌,确保大明的统治地位不受威胁。
同时,李宇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步消化与整合高丽。他明白,对于一个刚刚征服的地区来说,需要时间来逐步建立稳定的统治机构与行政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留置高丽王作为人质,可以作为一种威慑与保障,确保大明的统治地位不受挑战。
在朝堂之上,李宇的这一举动也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与认可。他们认为,这是巩固大明统治地位、确保边疆稳定的重要举措。而李宇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然而,对于高丽王来说,这一消息却如同晴天霹雳。他深知,自己被留置在京城,不仅意味着失去了自由与权力,更意味着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将陷入一片混乱与迷茫。他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但却无力改变这一现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丽王在京城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不仅要面对大明的严密监视与限制,还要承受来自高丽国内的种种压力与指责。然而,他深知,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才有可能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而李宇则继续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与加强大明的统治地位。他派遣官员前往高丽进行巡视与监督,确保各项政策与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他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与合作,以确保边疆的稳定与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的统治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加强。而高丽王也在京城的监禁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与影响力。然而,他心中的恨意与不甘却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永不熄灭。他深知,只有等待时机、积蓄力量,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孙传庭请辞,朝堂哗然
随着高丽的事情逐渐尘埃落定,大明朝堂上再次迎来了新的议题。然而,就在此时,一位老臣的请辞却让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哗然。
“陛下,臣年事已高,请陛下恩准臣告老还乡。”孙传庭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无奈。这位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此刻却选择放下手中的权力与责任,回归田园生活。
孙传庭此话一出,整个朝堂瞬间沸腾起来。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深知,孙传庭的请辞不仅意味着一位老臣的退出,更可能对整个朝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平公主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望着孙传庭。她明白,这位老臣的请求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同时,她也深知孙传庭在大明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他的离开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孙卿家,你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朕岂能轻易放你离去?”长平公主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舍与挽留。她希望孙传庭能够继续留在朝堂上,为大明效力。
然而,孙传庭却坚定地摇了摇头:“陛下,臣已年迈,精力大不如前。臣希望陛下能够恩准臣告老还乡,让臣得以安享晚年。”
长平公主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她深知,孙传庭的请求是出于真心,而她也无法强求他继续留在朝堂上。于是,她缓缓地点了点头:“好吧,既然孙卿家心意已决,朕也不再强求。朕恩准你告老还乡,并赐予你丰厚的赏赐与田地。”
孙传庭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激地望向长平公主,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铭记在心。”
随着孙传庭的请辞得到批准,整个朝堂再次陷入了沉默。大臣们纷纷望向这位即将离开的老臣,心中充满了敬意与不舍。他们知道,孙传庭的离开不仅意味着一位老将的退役,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孙传庭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归乡事宜。他将自己的财产与家眷妥善安置后,便带着简单的行囊与随从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而大明朝堂上,随着孙传庭的离开,也迎来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与调整。然而,无论局势如何变化,孙传庭在大明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都将永远被铭记。
随着孙传庭请辞的消息传开,朝堂内外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大臣和民间人士纷纷猜测,这一举动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其中,一个被广泛提及的观点是,长平公主为了打压崇祯的旧臣,特别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而孙传庭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成为了朝廷忌惮的对象。
孙传庭在高丽战役中的卓越表现,无疑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和地位。然而,这也让他成为了朝廷眼中的潜在威胁。一些大臣认为,孙传庭的战功过于显赫,可能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因此,朝廷对孙传庭的忌惮与猜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