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龙星的精心策划和曾庆阳的默许甚至推动下,一场看似自发、实则被精心引导的舆论风暴,开始在互联网的广袤海域中迅速汇聚、膨胀,最终形成了席卷社交媒体的滔天巨浪。
起初,只是一些看似客观中立的“经济观察”文章和分析报告,在财经专栏和知识分享平台悄然流传。
文章的标题诸如《“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外卖涨价背后的市场逻辑与监管边界》、《补贴退潮,谁在承受便利生活的成本之痛?》、《从“外卖自由”到“精打细算”,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这些文章引述数据,有些甚至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运用看似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将外卖价格上涨的矛头,委婉却坚定地指向了监管部门的“强势介入”。
它们论证的核心在于:之前的补贴大战是市场充分竞争的体现,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而监管以“反不正当竞争”为名进行的干预,实质上破坏了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导致了“双输”局面——平台受罚,用户买单。
紧接着,一批与两大平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或者本身就接受其广告投放、商业合作的“知名”财经博主、互联网分析师、生活类大v开始下场。他们的言论更直接,更富有煽动性。
在薇博、薇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他们用更通俗的语言,反复强化一个核心叙事:
“还记得几块钱就能吃饱一顿饭的日子吗?”
“监管一纸文件,我们的‘外卖自由’就没了!”
“以前平台抢着给我们发红包,现在好了,谁也别玩了,大家一起看着配送费和餐盒费上涨。”
“小市民只是想省点钱吃口热乎饭,怎么就这么难?”
这些言论精准地戳中了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和城市白领的痛点。对于许多已经习惯了补贴带来的低价便捷服务的用户而言,价格上涨带来的心理落差是真实而强烈的。他们未必关心背后复杂的商业竞争和法律法规,但对自己钱包的感受却是最直接的。
于是,在有心人的引导和共情效应的双重作用下,民意的火山开始喷发。
在相关话题的热搜下,评论区和转发链迅速被海量的用户抱怨所淹没。起初还只是零星的声音:
“确实贵了,以前二十块能吃很好,现在二十五都打不住。”
“怀念天天能领大额红包的时候。”
很快,抱怨开始升级,变得更具攻击性:
“凭什么管这么多?我们愿意用补贴,平台愿意烧钱,关你什么事?”
“是不是看我们老百姓吃得起外卖了,心里不舒服?”
“所谓的监管,就是变着法儿让我们多花钱是吧?”
“强烈要求恢复优惠!把我们的红包还回来!”
“#要求外卖平台恢复优惠#”这个由几个核心KOL率先发起的标签,如同投入干草堆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全网的情绪。无数网友涌入这个话题,疯狂跟帖、转发、点赞,将其牢牢钉在热搜榜前列。
“跟帖!必须跟帖!工资不涨,外卖疯涨,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算我一个!没有优惠券,点外卖都没有灵魂了!”
“学生党表示快吃不起外卖了,求放过我们的钱包!”
“支持市场自由竞争!反对过度监管!还我优惠!”
这些跟帖内容高度同质化,情绪激烈,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一些极端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也开始出现,将矛头直接指向监管机构,指责其“懒政”、“惰政”、“不顾民生”,甚至扣上了“阻碍互联网经济发展”、“开历史倒车”的大帽子。
这股汹涌的民意,也迅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渗透进日常生活的闲聊、办公室的午间讨论、家庭饭桌的对话中。“外卖涨价”成了一个新的社交谈资和共同的抱怨对象,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是罪魁祸首”的公众认知。
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不同群体的面貌也逐渐清晰:
沉默的大多数外卖平台用户他们是跟风者,也是真实的感受者。
价格上涨确实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决策,心中的不满是真实的,只是在被引导的方向上集中爆发了出来。他们构成了舆论声浪中最庞大的基数,但也是立场最不坚定、最容易随波逐流的一群。
一些骑手也在社交平台发声,但他们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担心平台受罚、订单减少会影响自己的收入;
另一方面,他们也隐约知道,过去的“高补贴”是建立在平台巨额亏损和对他们某种程度上“压榨”的基础上的。他们既希望行业稳定,又渴望合理的单价和保障,他们的声音在“恢复优惠”的喧嚣中显得薇弱而矛盾。
至于餐饮商家们同样进退维谷。补贴大战时,他们被迫卷入,利润微薄甚至“赔本赚吆喝”;现在补贴退潮,订单量又可能下滑。
他们既希望有一个稳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又害怕失去平台的流量扶持。对于这场舆论风暴,他们大多选择观望,不敢轻易站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