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的命令,是破城之日就在……今晚。
有人可能会感到疑虑,认为这是扯蛋。
因为长沙郡临湘城,在后世是湖南省的省城长沙市,在古代也是荆南四郡中最高大坚固的城池,哪能说攻破就攻破这么简单?
不过,陶应敢这样说,那肯定就是早有安排。具体的安排,详见以下这首仿红楼梦《好了歌》的《要了歌》。
歌曰:
“要攻破临湘城其实很简单。
杀了太守韩玄就行了。
要杀掉韩玄其实也很简单。
拿刀砍他的脖子就行了。
要砍他脖子其实也很简单。
让民壮首领去干就行了。”
(备注:因为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是“要”,最后一个字是“了”,故称“要了歌”。)
……
临湘城内,韩玄因兵力不足,在城内百姓中招了三千青壮协助守城。
在这些青壮中,有一名十八九岁的青年,此人长得身材高大,壮实魁梧,虎头虎脑,使一柄大刀,双膀有千钧之力。
乃是已故黄巾名将管亥的儿子。
名叫……管寅。
五年前,其父管亥去北海国(郡国)找孔融(借粮),被关羽砍了脑袋,因此,管寅对刘、关、张三兄弟有着杀父之仇。
后来,在某些有心人的指点下,就暗中加入了对刘备同样有着杀父之仇的陶应的寒鸦司,成为寒鸦司组织在临湘城中的重要成员。
不过,陶应严重怀疑他父亲管亥不是被关羽砍死的,而是被他给“克死”的。
亥者猪也。
寅者虎也。
老虎是猪的天敌,这样取名字,当父亲的,不被克死才怪。
……
这一切,其实都是之前郭嘉的安排。
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奇袭长沙的作战计划在十个月之前就做好了。有着非常足够的时间供郭嘉去安排。稍有谋略者,都会想到从城内破城最容易。
何况是鬼才郭嘉?
因此,早在十个月之前,当陶应提出修路横穿罗霄山脉的计划时,郭嘉就开始布局了。
又因为陶应对黄巾余党这股势力非常重视。并且,一直以来,陶应都是在充当着黄巾这股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所以,在陶应的要求下,寒鸦司对全国各地的很多黄巾余部都有联系和渗透,并且提供钱粮和武器。这其中就包括曾经声震青徐二州的泰山黄巾管亥的余部。
于是,在郭嘉的亲自安排下,一心想要报杀父之仇的管寅,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做为内应的危险而又重要的任务。
然后,在大约八个月之前。
管寅就带着一群黄巾壮士乔装打扮、化整为零来到临湘城,被安排到寒鸦司事先先盘下的十几家店铺和数个庄园里做苦力。
两百多人安置在城内。
另有有三百多人安置在城外庄园。
等到战事一起,城外的人涌入城里躲避战乱,这些人也就凑到了一起,达到了五百多人。再然后,在韩玄招募守城的民壮时,这些人也就全都加入了协助守城的民壮队伍。
而管寅,也因其颇有武力而成为了民壮的一名首领。
……
当天晚上,陶应连夜攻城,其攻势甚急。然后,在韩玄经过管寅身边时,管寅突然暴起,一刀砍向了韩玄的脖子。
刀过,头断!
颈血喷洒八尺,死得比窦娥还冤。
这位名壮首领一刀砍下韩玄的脑袋,身后的一群“民壮”也挥刀砍向韩玄的亲兵。
不到片刻,城门楼便控制在了这群民壮手中。
随后,那民壮首领用刀尖插了韩玄的脑袋,高举在空中,大声吼道:“韩玄无道,跟随恶贼刘备为非做歹,管某今已杀之。骠骑将军大军到此,顺者昌逆者亡,尔等再不弃械投降,更待何时?”
这是一个“兵为将有”的时代。
士卒们的觉悟都很低!
也没有要求他们要为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而战。他们当兵通常是为了吃粮和保护自己的家人免受伤害。
现在,给他们提供粮食的老板已经死了。陶应的军队又对百姓秋毫无犯,名声极好,他们也完全不用担心城破后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
尤其是,在半年前的柴桑之战后,陶应不仅没有虐待俘虏,还给钱给粮,放回了大量不愿留在江东的俘虏。
这让大家都很放心。
于是,听了管寅的吼叫之后,他们很明智地选择了放下武器。荆南四郡中最高大坚固的城池,就这样轻松地落到了陶应的手中。
……
随后,陶应亲率大军进城,于民秋毫无犯,并且派出军队在城中维持秩序,对需要帮助的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非常顺利地接受了临湘城。
共获得俘虏八千多人,民壮三千多人。
陶应下令对民壮稍加甄别后便予以解散。而那些俘虏,则先看管起来,意欲留待战后处理。不过,却又有些俘虏主动提出来想要加入江东军。
战时整编俘虏,风险极大。
陶应也不敢太冒险,只是下令给张辽和甘宁,让他们仔细甄别,确认完全没有风险之后,才可以挑选少量打散编入军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