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以下两句是说,物象,没有不是作为他物的“彼”、作为自己的“此”而存在的。“彼”是那方面,“是”是这方面。[2]以下两句是说,从他物那方面就看不见这方面,从自己这方面来了解就知道了。[3]彼是方生:两方并生,指彼与此的概念相对而生、相依而存。[4]以下两句是惠施的命题,揭示了生与死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5]以下两句说明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可,即“是”。不可,即“非”。[6]以下两句是说,是非相因而生,有是即有非,有非即有是。[7]不由:指不走是非对立的路子。[8]亦因是也:也就顺着这样子,即谓这也是因任自然的道理。[9]以下两句是说,相对之双方可以互易,此方可为彼方,彼方亦可为此方。[10]以下两句是说,彼此不成对待,就是“道”的枢纽。意指彼与此、可与不可的差别对立与纷争,乃是人的主观作用,并非客体实在。道枢,指世界的实况、事物的本然。枢,门轴,关键之意。[11]以下两句是说,合乎道枢才得入环的中心,可以顺应无穷的流变。[12]以下两句是说,彼此人物、环象、事态的转换对立中产生无穷的是非判断。[13]以下四句中“指”“马”是当时辩者辩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尤以公孙龙的指物论和白马论最着名。庄子只不过用这两个概念作喻说,目的在于提醒大家不必斤斤计较于彼此、人我的是非争论,更不必执着于一己的观点去判断他人。[14]一指、一马:用以代表天地万物同质的共通概念。意指从相同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共同性。
点评:
有“彼”就有“此”,有“此”就有“彼”,一切事物都在对待的关系中,而一切事物又不断地流转,因而对待关系也不断地变换,在这种相因而旋转的情形下,是非判断,永无定准,各人由于角度、标准的不同以及所持角度、标准本身的变动,因此产生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
可乎可[1],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2],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3],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4],厉与西施[5],恢恑憰怪[6],道通为一。其分也[7],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8],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9]。庸也者[10],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11]。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12],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13],是之谓两行[14]。
注释:
[1]以下两句是说,为什么可?自有它可的道理。为什么不可?自有它不可的道理。[2]以下两句是说,道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事物的称谓是人们叫出来的。谓,称谓。[3]以下两句是说,一切事物原本就有它是的地方,一切事物原本就有它可的地方。[4]莛(tíng):草茎。楹(yíng):木柱。古人往往以莛楹比小大。[5]厉:借为“疬”,病癞,这里指貌丑之人。[6]恢、恑(guǐ)、憰(jué)、怪:谓形形色色的怪异现象。[7]以下四句是说,任何事物的分散,必定有所生成;任何事物的生成,必定有所毁灭。[8]以下两句是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生成和毁灭,都是复归于一个整体。[9]不用:指不用固执常人的成见。寓诸庸:寄寓于各物的功用上。[10]“庸也者”至“适得而几矣”七句二十字疑为注文掺入,依严灵峰说当删去,现保留。[11]因:谓因物自然。[12]狙(jū)公:养猴的老翁。芧(xù):小栗。[13]天钧:即天均,自然均衡的道理。[14]两行:两端都可行,即两端都能关照到。指对立之双方如物我、内外等各得其所。
原边注:
“道通为一”和“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意义是相对应的。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是人为的设定,例如一棵树,它自然存在着,有人说它高,有人说它矮;有人说它好看,有人说它不好看……这些判断都是人添加给它的,是人主观意识的投射。“一”就是指破除分别而达到圆融和谐的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1]。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2],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3];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4],惠子之据梧也[5],三子之知几乎[6],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7]。唯其好之也[8],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9]。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10],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11],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