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逻辑结构还表现在段与段之间意义上的关联。尤其是后两段,既是谈“知胜”之道有五,也是对上文的照应和概括。如第一点“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是对第一、二段的概括;第二点“识众寡之用者胜”是对第三段的概括;第三、五点“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是对第四、五段的概括;第四点“以虞待不虞者胜”,强调一个“虞”字,即要求有预见,有准备,有谋略,则是点题之笔,紧扣中心论题。而要做到有预见,有准备,有谋略,必须熟知敌我,最后一段归结到“知彼知己”上,可说是画龙点睛,紧紧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
本文的逻辑力量还表现在对事物能作细致的分析。如分析用兵的战略原则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之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用兵的战术原则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又提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有三,“知胜”之道有五,等等。这些分析大体是当时军事斗争客观规律的反映。从概念的分类来说,也表现了当时的思维日趋缜密。这在军事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文中不少话睿智警策,给人启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成了军事上的千古名言,被称之为“科学的真理”(毛泽东《论持久战》)。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侠影美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