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十有二州[1],封十有二山[2],浚川。
注释:
[1]肇:正,定。见《国语·齐语》韦昭注。这里指划定州界。[2]封:界域,封疆。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以为“封”之初文象土上植树,“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象以典刑[1],流宥五刑[2],鞭作官刑,扑作教刑[3],金作赎刑[4]。眚灾肆赦[5],怙终贼刑[6]。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7]!
注释:
[1]象以典刑:刻画常用的刑罚。《尚书正读》说:“盖刻画墨、劓、剕、宫、大辟之刑于器物,使民知所惩戒,如九鼎象物之比。”[2]流:流放。宥:宽宥。[3]扑:槚楚,古代教官打学生的木棍。[4]赎刑:(用钱财等)减轻或抵消处罚的刑律。[5]眚(shěng):过错。肆:遂,于是。[6]怙:依仗。贼:通“则”。[7]惟刑之恤:宾语前置,即“惟恤刑”。恤,通“溢”。《尔雅·释诂》:“溢,慎也。”惟,范围副词,只是。
流共工于幽州[1],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2]。
注释:
[1]流共工于幽州:以下四句结构相同。幽州,地名,今河北北部至辽宁一带。崇山,地名,今吉林敦化东北。三苗,古国名。三危,地名。历来注释三危之地各异。一说即今甘肃敦煌东南三危山;一说指今西藏中部、东部及四川西部地区;一说在今云南境内;一说在今甘肃、青海直至黄河发源处之巴颜喀拉山一带。羽山,地名,一指今山东蓬莱东南,一指今山东郯城东北。[2]罪:动词,判罪,处罚。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第二段,叙述舜即位后祭祀、巡守、划分州界、制定刑法、流放四凶。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1]。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2]。月正元日[3],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注释:
[1]殂落:去世。[2]遏:停止。密:静止。《尔雅·释诂》:“密,静也。”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这里泛指一切音乐。[3]月正元日:正月元日。曾运乾《尚书正读》:“月正,正月也。或言正月,或言月正;或言上日,或言元日,皆史变文耳。”
“咨,十有二牧[1]!”曰,“食哉惟时[2]!柔远能迩,惇德允元[3],而难任人[4],蛮夷率服[5]。”
注释:
[1]牧:州的行政长官。[2]哉:句中语气助词,无义。[3]惇:厚,这里为动词,亲厚。德:这里指有德之士。允:信,信任。元:善,这里指善良的人。[4]难(nàn):拒绝。任人:佞人,指奸邪的人。[5]率:范围副词,都。殷武丁时期的卜辞里已较常见。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1],使宅百揆亮采[2],惠畴[3]?”
佥曰:“伯禹作司空[4]。”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5]!”禹拜稽首[6],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7],汝后稷[8],播时百谷[9]。”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10]。汝作司徒[11],敬敷五教[12],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13],寇贼奸宄[14]。汝作士[15],五刑有服[16],五服三就[17]。五流有宅[18],五宅三居[19]。惟明克允[20]!”
注释:
[1]奋:奋力,奋发。庸:功,用功,努力。熙:广,光大。载:事。见孔传。[2]宅:居。亮:辅导。采:事。[3]惠:语气助词。畴:谁。[4]司空:三公之一,掌管土地。[5]时:通“是”,代词,指百揆之职。懋:勉,勉力。[6]稽首:叩头。孔传:“稽首,首至地。”孔疏:“《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稽首是拜内之别名,禹拜乃稽首,故云‘拜稽首’也。”[7]黎:众。阻:困厄。[8]后:主,这里是动词,主持。[9]时:通“莳”,耕种。[10]五品:同上文“五典”,指五种人伦关系。郑玄说:“五品,父、母、兄、弟、子也。”逊:和顺。[11]司徒:三公之一,主管民政。西周金文有见,作“司土”。[12]敷:布,施行。五教:即指上文“五典”“五品”。[13]猾:扰乱。夏:指中原。[14]寇:抢劫。贼:杀人。奸宄:犯法作乱,在外部作乱叫作奸,在内部作乱叫作宄。宄,一作“轨”。[15]士:狱官之长。[16]服:用。[17]就:处所。[18]五流:五种流放。宅:处所。[19]三居:郑玄认为指远近不同的三种地方。[20]明:明察。允:信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