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诗文中最早以登楼为题的作品,其抒写怀乡之情,梗概多志,辞采雅丽,历来为人传诵。魏文帝曹丕与作者并世,已赞其“虽张蔡(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晋代陆云也说“《登楼》名高,恐未可越耳”(《与兄平原书》)。齐梁时的刘勰论其为“亦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诠赋》),南宋的朱熹则推其为“魏赋之极”(《楚辞后语》)。作为王粲最富艺术魅力、最有影响的作品,此赋久负盛名,自然有其缘由。
全赋以情景和音韵的变化,自然地分为三段。
首段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起笔,以一“登”字开篇见义,以一“望”字接引下文,以一“忧”字笼罩全赋,使这二句具有了引领后文、奠定基调的作用。登楼本为悦目娱心。故以下先写登楼所见之胜景:荆州地势开阔,山川秀丽,风物富庶,可谓满目锦绣,读之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在段末,对这一节四方美景的信笔铺叙,作者却用“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二句逆收,顿生一种“以乐景写哀”的艺术效果,也透露出欲“销”之“忧”的缘由和内容,转折有力,笔势遒劲。
次段顺接上文的客居之感,直抒乡思归心。登此高楼,回想“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的漫长羁旅岁月,凭槛遥望,就只见平原辽远,山川阻隔,故乡杳渺,不禁涕泪横坠了。“昔尼父之在陈”以下六句,连用三个怀归恋土的典故,表述无论贤愚穷达,世人怀乡之情不异的道理,又隐含着漂泊日久和身世浮沉之感,使前文所述的“忧”思更具体可感。
第三段是本赋抒情写志的重心。“惟日月之逾迈”四句,慨叹岁月飞逝,世乱难平,希望有人能廓清宇内,恢复王道,自己也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直陈对长久以来寄人篱下、不得信用、投闲置散、有志难伸的遭遇和前途的忧患。这里不但表现了对所寄之主刘表的不满和失望,还隐约透露出对曹操的希冀和向往。“步栖迟以徙倚”以下所写,已是傍晚景色。作者徘徊楼头,但见白日西沉,秋风萧瑟,天色暗淡;走兽惶惶,狂顾觅群;众鸟纷飞,相鸣归巢;原野静寂无人,征夫步履匆促……此段写景,一面着意渲染萧索凄清的气氛,一面又以鸟兽暮归、征夫疾走反衬自己迁滞异乡、客愁独怀的忧苦,十分有力地烘托了内心的凄怆之情,营造出浓郁的悲凉意境,读来令人黯然神伤。末六句,写自己心结气郁,下楼而归,愤懑填胸,辗转反侧,中夜不寐,照应开头,收结全篇,文意悠长,耐人回味。
此赋在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最值得注意:
体物写志,情景交融。此赋以“忧”情一气贯穿,其抒发遭逢战乱的闵世之叹、播迁异域的游子之怀和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都能通过描写登楼所见的景物加以烘托渲染,色调或明丽、或辽阔、或凄寂,均与所抒情志浑化无迹。一篇之中,铺叙描绘,未失于繁缛;抒情言志,不流于浮泛,既不失赋体作品“体物言志”的本色,又能以情驭景,以景衬情,做到形象鲜明可感,情志丰润动人。
结构完妙,首尾照应。作者以时序为线索,由白昼而傍晚而夜半,以登高览秀、排遣忧闷的文人情愫起,承以久经漂泊、望远怀乡的游子愁绪,又转而引发生逢乱世、悖时不遇的志士悲慨,最终在感物伤己、增悲益愤的无尽沉痛中收结全文,情感的生发层递深入,而又浑然一体。这篇仅五十二句三百二十九字的抒情小赋,意蕴丰富,情辞婉转,又脉络分明,照应圆合。这样的布局和章法,颇有助于全赋形成低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语言雅丽,音韵优美。辞句多脱胎于《离骚》《九辨》等楚辞作品,是典型的骚体小赋。全篇由二十六联组成,对仗工整,而句式在整饬中有变化,舒畅摇曳,不显单调。极富表现力的联绵词和叠音词,使此赋语言在自然明丽之外,别具铿锵朗炼之美。通篇押韵,以悠扬的阴声尤韵、沉静的阳声侵韵和急促的入声职韵转换相押,与三段所写情感由悠然、黯然而愤然的流动变化递相配合,自然和谐,造成一种声情并茂、意韵兼美的艺术魅力。
另外,“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舃越吟”“匏瓜徒悬”“井渫不食”等典故的使用,切合情境,深化主题,也使全赋产生一层深沉的思古幽情,形成文约义丰的典雅之致。
此赋作时,王粲已届而立之年,屡作努力而未获重用,滞留荆州已逾十二载。赋中所抒写者,乃是十数年郁积的幽愤悲慨,既无矫揉造作、为文造情之笔,亦无刻意求工、为情造文之失。其意境之深邃、辞采之精美、章法之严整历来罕有其比,为世所称颂,自非偶然。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侠影美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