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前的序文,点明了与嵇、吕居止接近的关系。作者对嵇、吕是有真实情感的,称赞了他们“并有不羁之才”,赞扬嵇的“志远”和吕的“心旷”,然而他们却遭到很大的冤屈,被司马昭杀害。但他不敢用“见杀”这些字眼,而以“见法”回避了冤屈的政治问题。既称“见法”,当然嵇、吕必有不是之处。故于嵇提出“疏”,于吕提出“放”,这样来避免刺激司马昭。序文后部分“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说明自己只是“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是一般的“忆旧”之作,力图掩盖追念嵇康、吕安的政治内容。这是作者想以“淡淡的悲哀”,来压抑内心深沉的悲痛,故为“曲笔”的结果。
在赋里也体现了这种情况,刚写了“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似乎在以古射今,借周宗尽为禾黍,殷朝被灭亡,故墟播种麦子,麦子的长势很好,正如后文所说“惟古昔以怀今”,似乎将大有一番伤古吊今之文,但马上又补上两句“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又折回到一般的悼亡的故辙上来。
紧接上文,“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把自己的好友冤屈而死,比作历史上颇有恶名的李斯,这是颇难以一下理解的。《文心雕龙·指瑕》:“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乍看起来,刘勰的怀疑,颇有道理;然而细心考究那段史实,了解司马氏的残酷,文网的周密深刻,对本文处理嵇康时的乍前乍却,无不闪烁其词,不难看出这个李斯受罪的比譬也是为了逃脱司马氏阴谋而用的一种“自晦”,这是保全自己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否则我们就会相信刘勰的批评是真的了。
最末六句中,头两句“托运遇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阴”,把一个绝大的冤屈诿诸于“运遇”,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无声的愤怒,与对司马氏的讨伐和申斥;中二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由邻人之笛,想到故友之琴:寥亮的笛声和好友的悠扬琴韵没有两样,似乎好友嵇康仍然在弹琴,然而故人的踪迹莫寻,他被杀害了,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啊!最后两句表明作者驾起车子就要走了,又将踏上征途,只好在十分感怆的心情下提起笔来,将自己追悼好友之情写下,仍回到一般的悼亡的笔意上来。
全文不长,然而要真正理解,必须把握当时的恶劣政治环境。极深沉的悲哀用十分委婉的笔调来倾泻,这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作者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侠影美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