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岑参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并不以赋而着名,这篇《感旧赋》也是他集中唯一的赋,写于他进士及第之前。这篇名为“感旧”的作品,所感并非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向秀写《思旧赋》悼念老友嵇康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容的空洞和情感的缥缈。因为岑参所感,是在国运传承和家世兴衰的交替作用下,折射于自身的切肤之感。在内容和构架上,岑参模仿了庾信的《哀江南赋》,但除了写骈文的才气,岑参还缺少庾信的亡国之痛,在文中他更多的只是关注自己的人生,所以《感旧赋》虽有《哀江南赋》的影子,但在艺术成就上终难与之比肩。
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唐贞观年间人才荟萃,岑文本官至中书令,曾经主修《周书》,是学识品行俱佳的一代名相。三世之后,到了岑参,一切都面目全非。早年丧父,家境困顿,童年的岑参既是一个勤奋读书的士子,又像一个无心世事的隐士。到了二十岁,他终于进京献书,然而终究未果。
唐代承袭隋朝的科举制,将仕宦的大门向所有的平民敞开,然而这只是制度改革的开始,现实中门阀制度的影响还很巨大,《新唐书》中独有《宰相世系表》,整个唐代的三百多位宰相,大抵都出自名门大族。制度已经改变,宰相并不能世袭,当时就有“来护儿儿作宰相,虞世南男作木匠”(许敬宗语)之说,来护儿只是一员武将,而虞世南的儿子做的则只是将作监的官,但这样的家族起伏对当时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岑参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所以他的感旧,不是个人的旧,而是家族的旧,为自己家族的先人感慨,实际上是隐隐地怀着一种世袭官爵的幻想。站在亲人的立场,他自然在文中多所褒贬,他的先人都是国之栋梁,其对立面都是小人、奸臣。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其中是非可以不去过分纠结,单就其文采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
后一半的篇幅,岑参则用来抒写自己的奋斗经历。“我从东山,献书西周”“雪冻穿屦,尘缁敝裘”之类的句子都很雅致、含蓄。最后,岑参又写了一段好文章,痛快地数落了一通世态炎凉,只是文字虽佳,理趣却多少是有些问题的。初唐时王勃写了着名的《滕王阁序》,那是励志的经典范文,与岑参此赋的最大区别还不在文采,而在心理基础,因为王勃的祖父辈,不是隐士就是小官,他没有可以寄托的光环,也就没有多少失落感。岑参此时只能无奈地说,好好学习,等待贵人提携。
写了这篇赋后不久,岑参中了进士,并像当时很多渴望功名的文人一样投身边塞,建立军功,最终做到嘉州刺史。在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中,岑参的激情与瑰丽的异域风景相激荡,使他成为唐代一流的边塞诗人并名垂后世。这篇《感旧赋》正好留下了他在中途的一个剪影,后人读来,又别有一番滋味。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侠影美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