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写夜宿山寺的闻见,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恍若神鬼一般的幽静冷清境界中去。起笔补叙时间(“于时九月”),以下引出“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描写,用极为简洁的词语构筑成了一个极为优美静谧的诗一般的意境。紧接这种总体式的描写(主要点明季节的特点),作者又把文笔转向对于具体景物的细致观察方面:首先是“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此三句看似平淡无奇,实质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在内。李白《题峰顶寺》诗曰:“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晁氏对星斗显得特别“光大”(与在平地仰视的印象有所不同)与“如适在人上”的感受,一以表明山寺之高似能上接于天,二亦表现山间空气洁净,故看星斗皆亮而又大了。其次是“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又凭借其听觉为读者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再次是“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这就更从具体的所见所闻,引导到心理感受的阴森恐怖上去,故其结尾便接言道:“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我们不难发现,前两节文字较偏重于状写客观的景物,而这一节就转向于偏重写其主观感受与心理体验。近代王国维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本节中的写景,就明显带有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色:在那“山空月明”的秋夜美景中,渗透着作者荡涤心肺的清爽之感;而在那“森然如鬼魅”的梅棕阴影里,又反映出作者“知不可乎久留”的恐惧之感。这样的写景,既写出了山寺的地势之高和景色之幽,同时又写出了人的精神活动。故从形神兼备的角度来看,这一节文字可谓最富耐人咀嚼的韵致和情趣。
最后一节写游山之后的回味无穷。这其实还是在对北山之美和游山之乐作一种补充和加强的描写。“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言其印象深刻、事过而境不迁也。“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这又是在仿效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结尾而稍作变化,意仍在强调北山之游的常在脑海中萦绕而不能忘怀。
总起来说,晁补之的这篇《新城游北山记》是继柳宗元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北山的个性,精细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画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韵和情趣。这样的游记,便是一篇活的游记——读者驰目游神于其间,不但能快意地欣赏到北山的幽静之美,而且也会同作者一样,获得精神的片刻休憩和心灵的暂时净化。不信的话,试闭目沉思,再让自己的灵魂飞回到北山的泉石草木中,重新领受一下“天高露清,山空月明”的秋夜风光,您就肯定会收到既赏心悦目又涤荡神志的奇妙功效。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侠影美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