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能进行雕版刻字的工匠,皆是从玉器工匠转行而来。
不到百人的雕刻工匠,每天雕刻两个雕版,一年也只是雕刻七千个雕版。
每个雕版,只是雕刻六百个字。
王绾却是笑道:“大王,已经够了。诗经三万九千多字,需要六十五个雕版;楚辞三万四千字,需要五十七个雕版;论语一万两千字,需要二十雕版;孟子三万五千字,需六十个雕版;老子五千字,需要八个雕版;庄子八万字,需要一百三十三个雕版;左传不到十九万六千字,需要三百二十六个雕版;国语九万两千字,需要一百五十三个雕版;尚书两万七千字,需要四十五个雕版;周易两万四千字,需要四十个雕版。”
“总计,需要制造雕版的书籍不到二十本,不到五十万字。工匠只需要忙碌一年,就可将雕版尽数雕刻而出。而且字数少,销量大,可多制造雕版;字数多,销量相对少,可少制作一点雕版;字数大的,可直接用活字!”
“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可印刷秦律三十万册,老子三十万册,论语三十万册,尚书三十万册,诗经三十万册,左传十万册,国语十万册,孟子十万册……臣估算一下,天下人口为三千万,读过书的士人为百分之三,也就是九十万人。这些士人皆是会购买这些书籍……”
赵政叹息道:“印书一年,天下书籍市场就是饱和了……天下读书人太少了。”
王绾说道:“大秦还不错,底层的秦吏多读书,百人当中有五人,乃至是七人读书;可在六国,很多贵族也是文盲为主,百人当中仅有三人读书,甚至更少。”
赵政说道:“大秦还是缺少读书人!”
表面看来,大秦的识字率,在六国之上。
事实上,也是如此。
一群文盲,无法进行总体战。
大秦能完成总体战,就是有大量识字,可简单计算的秦吏。
可另一方面,秦国禁止诗经,尚书等等,知识面狭窄,导致秦吏的水平很差,当底层官员可以,可当高级官员却是能力不足。这也是,秦国的高级官吏,为何都是六国的士人。
培养秦国还人才,刻不容缓。
“大秦想要兴盛,必须要兴文教!”赵政问道:“活字印刷如何了?”
王绾说道:“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活字想要排版,太过费时费力!至于教程,还在编写当中……”
普及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教材的选择上。
小学教育培养三观,初中教育培养常识,高中教育培养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小学教材重要性,比初中教材,高中教材等更为重要。因为学问错误了,修改就可以了,可三观错误了却是难以修改。至于教科书的编订,赵政不打算让吕不韦去编写,仲父太忙碌了,还是不必忙碌这样的小事情。
王绾也是负责教材的编写。
很快,王绾将草稿上交过来。
按照赵政的想法,小学教材分为四个课本,一个是识字课本,一个数学课本,一个历史课本,一个军事课本。
识字课本,主要是把秦国的一些民歌编写到其中,要会背诵,会书写,至少识字五百多。
数学课本,要精通周公数字(阿拉伯数字),基本的加减乘等,要精通算盘计算;
历史课本,要讲述夏商周的历史,讲述秦朝的历史,讲述六国的历史,树立基础的历史观念;
军事课本,要讲述一些兵法战策,要进行军事训练,战国时代打仗为主,书生也要学会砍人杀敌。
只有四个科目,科目数量不多。
因为教育条件有限,首先缺乏各种老师匮乏,各种老师缺少,课程多了招架不住,还是课程少一点,难度也少。
老师匮乏,赵政打算先建立师范学校,不求老师有多高的才略,培训一年合格,就可以上岗了。
接着,劳动力匮乏。
很多孩童在五六岁就是要下地干活,到了十二岁就是家中的劳动力,要干很多的伙计。
很多孩童忙着种地,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校学习。
赵政也只能一方面鼓励孩童上学,课本是免费的,同时去学校上学,可提供一顿午餐;另一方面,让孩童半工半读,半天干活,半天读书,农忙的时刻干活,农闲的时刻读书。
不只是学生,老师也不可能全天教学。
老师也是一边种地,一边教书,属于乡村教师的性质。
在赵政的计划当中,应该是每个村子至少一个教师,为孩童普及教育。
每年会给予一定的粮食补助,可能不多。
从上学到回家,只是很近的距离。
上学距离太远,需要行走漫长的距离,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编辑教科书,这是第一步;
师范教育,培养乡村教师,这是第二步。
接着,在咸阳附近普及,这是第三步。
在关中地区普及,这是第四步。
至于第五步,其他秦国区域,在六国区域普及,这是很漫长的事情,可能需要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是完不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