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所有的兵法第一篇都在讲述德政,只有君王有德行,民众衣食充足,国家才能强大,民众才能有战斗力。
政治决定军事。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很多人看着战争,只是看到在交战的那个几个月双方的征伐,却是忽略在这之前长达十年,二十年的准备工作。
第二篇兵谈,说的是作战要谨慎,用兵要稳健,不叫将军略打胜战,而是叫如何不打败仗。
第三篇制谈,说的是军队建设,组织军队建立。
接着,又是讲述军队的攻击,城池的防御,如何治理军队,军队的财政收集,严酷刑罚约束军队,连坐防止士兵跑路,军营的建设,军队的战后赏赐,军队信号的传递,总体战和预备役的建设,军队的征召,
赵政听着,感触颇为深刻。
作为君王,可以不去带兵打战,可军队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是要知道的。
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尉缭子等,皆是阅读着。
王龁更是经常给他讲述军队的事情,他也算是知兵。
孙子兵法,是孙武献给吴王的,这是给帝王阅读的兵法,目的是拔高君王的视野,提高君王的战略眼光,至于战术上,在行军安营,在军队的部署上,军队的联系上,却是没有涉及。
只谈战略,不谈战术。
这就让世人对孙子兵法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很多人吹捧孙子兵法,觉得它是绝代兵书,一方面觉得它真的无用。
事实上,对于君王级别,元帅级别,将军级别的存在,还真的有用;
可对伍长,什长,百将,千夫长大等,却是无用。
后面的吴起兵法,就是相对好了很多。
吴起在讲述战略的时刻,更多是讲述战术,还有对各国的民性分析,“齐性刚,秦性强,楚性弱,燕性悫,三晋其性和”,针对不同的区域性格,提出不同的破敌之法。里面有很多战术上的描述,有很多行军作战的小技巧,小窍门。
比如,赵政过去一直以为,骑兵都是骑马在行动,行军也是骑马行走。
可吴起兵法当中却是写到,很多时刻骑兵是步行的,牵着马行军,宁可使人疲劳也,也不要让马儿疲劳,要让马匹时刻保持充沛体力。
在将领指挥上,吴起更是提出一个原则,将领最忌讳犹豫不决,宁可做出错误的决策,也胜过犹豫不决。
看了孙子兵法,很多将领还是不会打仗,可看了吴起兵法后,却是会打战。
后续的尉缭子,结合两者的优点,适合君王阅读,也适合将领阅读。
只是赵政觉得还不够。
赵政说道:“先生,言之有理……我打算拜先生为祭酒!”
卫缭微微惊讶说道:“大秦,可是打算筹建稷下学宫,与齐国媲美!”
赵政笑道:“不不!秦国人才不足,知识储备不足,氛围不足,还不足以建设类似稷下学宫。况且,大秦耕战为主,民众一心为耕战,不适合其他。若是稷下学宫那一套到了秦国,必然乱秦!”
“我打算筹建军校,为培养秦国底层将士所建立,先生可为祭酒!”
卫缭说道:“大王,恕臣直言,名将不是读书学出来的,而是靠着战场磨砺出来的。翻阅几本兵法书籍之后,就是想要成为名将,几乎不可能。名将的诞生,极为考验天赋和资质。”
“至少,军校培养不出武安君白起!”
赵政点头,说道:“先生言之有理,名将也不是军校可培养出来的。寡人也不打算借助军校培养名将,只是打算培养屯长,百将,五百长,千夫长而已。我看了很多兵法,这些兵法皆是教君王如何打仗,教一个将领如何成为顶级名将!”
“可这些兵法却并未讲述,如何当好什长,如何成为合格的屯长,挖掘壕沟该挖掘几尺适合,如何巡逻,如何防备敌人偷袭,遇到夜袭当如何,平常士卒如何联系,如何防止疫病,如何在战场上提升存活的机会。”
“很多兵法都是讲述,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君王,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却是没有讲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士兵,如何成为合格的屯长,百将。”
“大秦不缺少兵法书籍,却是缺少给普通士卒,底层军官阅读的兵法。”
卫缭愕然了,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理解之感
底层士卒有读兵书的必要吗?
很多士兵,底层将领皆是不识字,有必要学习兵法吗?
卫缭说道:“大王,底层的士卒有必须要学兵法吗?将贵智,兵贵愚。将领要有智慧,士兵只要听从指挥就可以了,不要有多大智谋。”
赵政笑道:“子缭,竟然也是短视之人。昔日的时刻,荀子与赵王论兵,曾经说齐之击技,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国锐士。三者皆是不如齐桓晋文之军。齐桓晋文之军,不如周武王的军队!”
“可周武王的军队,到底是样子,寡人也不知!可齐桓晋文的军队,倒是知道一二。传说,春秋时代,各国招募的军队,皆是士人和贵族,至于普通的民众与奴隶是无法参军的。为何齐桓晋文的军队强大,就是因为军队是读过书,接受过高级教育的士人和贵族,都是为了大义而战;比起同等数量,不识字的奴隶和平民军队,强大了多少。当初武王伐纣,就是士人和贵族组成的军队,击败击败纣王奴隶为主的军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