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大要塞,阻拦秦人进攻楚国。
秦国想要攻克这三大要塞,颇为困难。
即便攻克了,也要面临漫长的陆地后勤运输,也会拖垮秦国。
至于选择鸿沟地区,可沿着水上高速公路,可方便运输粮草,又是可直接进攻楚国的淮泗地区,这里是楚国精华部分。
大殿之上,春申君正在向楚王辞别。
春申君说道:“大王,臣要离去了!”
楚王说道:“对不起!”
楚王还是会没有顶住压力,于是春申君遭遇打压,直接被罢相,要回到封地。
春申君笑道:“愿赌服输,如此而已!”
楚王叹息道:“对不起!”
春申君躬身拜见后,告辞离去。
楚王看着这一幕,不由的泪水落下。
在楚国朝堂上有着两大派系,一个是议和派,主张与秦国议和为主;一个抗秦派,主张与秦国对抗。
春申君,就是坚定的抗秦派。
若是合纵胜利一切好说,可合纵失败了。
楚国的“主和派”抬头,开始重新占据上风,春申君只能罢相而去。
“希望他不要成为吴起……”
楚王安慰自己。
……
马车在响动,春申君带着门客,正在返回的封地的路上。
若是单纯的从地图上,楚国的领土面积,就是两淮地区,加上长江以南大部分区域,论及面积之大,堪比战国六国之领土总和。
只可惜,这里却是地广人稀,又多数为蛮荒偏僻的地方,还是部落为主。
楚国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是长江以北,淮河南北这些区域。
只要占据了这些地区,楚国就是灭亡了。
至于后世的江南地区,还有江西、湖南,两广地区,福建等地区,还是处在原始部落时代,野蛮而落后,生存条件极差。
现在,不是后世富裕的江南地区。
此刻,南方的环境并不适合农业发展。
想要发展农业,首先要有较好的水文环境,有良好的气候环境。
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疏松,有利于开耕,进行农业种植。这个时期的黄河一点不黄,反而是清澈至极,有良好的水源,可灌溉耕地;同样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大范围的牛耕。
秋天的时刻,叶子落在土壤当中,会化为肥料,成为庄稼的养料;在冬天的时刻,严厉的酷寒会冻死耕地当中的病虫害,病虫害较少,可保证农作物生长。
这些条件都是让北方的农业发达。
可在南方,多数区域为亚热带气候,温暖长年在零度以上。
到了冬天的时刻,还是气候温暖,水也不结冰。
这样的环境下,无法靠冬天冻死病虫害,导致南方的病虫害比较严重。
南方长年多雨,导致土壤比较黏稠开耕比较困难;同时多雨的环境下,雨水将地表的腐殖质,各种土壤的养料被冲刷走了,导致土壤比较贫瘠。
南方的土壤,呈现病虫害多,开耕难,土壤贫瘠的问题。
南方,很不适合农业发展。
到了东汉末年,南方还是呈现落后的状态,
直到安史之乱后,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的农业在得到发展。
大量的人口进入,对这些地区进行开发,土地贫瘠,那就多施肥;开耕难,那就辛苦一点;病虫害多,那就多撒石灰,或是养鸡养鸭等吃掉昆虫。
靠着民众的精耕细作,让不适合农业发展的江南,成为富裕的江南。
精耕细作,花费的劳动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巨大的。
在北方,靠着牛耕可以轻松的耕地百亩;
可在南方,靠着精耕细作,只能耕地十亩,还累个半死。
在北方,冬天的时刻就可休息,种水稻也是一季稻,很是轻松,一季稻的味道可口。
可在南方温度高,雨水多,却是种植双季稻,双季累加的产量在一季稻之上,可稻米的口感却是不好吃,而民众也是颇为辛苦。
这也要等到一千年后。
至于现在的江南地区,吴越地区依旧是蛮荒为主。
昔日春申君的封地,在淮北十四各县,在那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可春申君却是主动的替换封地到了人口稀少,蛮荒野蛮的吴越之地为封地。
向楚王陈述的理由:自己的封地——淮北12个县域靠近齐国,地处边境,情势紧急,还是把这个地区划为国家管理的郡治理更为方便,所以要献出淮北12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楚王就同意了。
到了封地当中,春申君看到这里到处是甘蔗,甘蔗的面积一片接着一片。
春申君问道:“这是秦人白商的甘蔗吗?”
朱观点头道:“正是白商,他雇佣吴越之人种植甘蔗,面积大约是三十万亩,榨取甘蔗为蔗糖,又是制造出白糖、冰糖等。每亩地上交十钱地租,成为封地当中的主要赋税。”
“不只是在我们这里,在其他地方也是种植甘蔗。”
“白商有秦人为背景,据说走着秦王政的门路,很多楚人贵族皆是给面子。白商也不贪婪,在这里缴纳赋税后,还向民众传授种植甘蔗之法,在这里提供诸多的低价的农具。一个铁犁只需要三十钱,一个铁镰刀只需要十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