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小篆,秦隶(12)
西周前期,流行的是金文。
西周后期,流行的是籀(zhòu)文,金文与籀文都属于大篆,但籀文是金文的复杂化,复杂到令人怀疑人生。
整个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文字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广泛使用大篆。
由于籀文书写过于繁杂,不利于使用,于是关东诸国的文字开始简化。
令人意外的是,被关东六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其文字却最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
在秦国大一统后,直接从大篆的基础上,李斯对文字进行简化,于是小篆出世。
在同时代,也诞生了秦隶,算是早期的隶书。
到了隶书时代,也就是繁体字时代,这时诞生了很多的俗体字,也是最早的简化字。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分水岭,预示着古汉字向现代汉字演变。
隶变之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主要是象形为主,说是文字,可不说说简略的图画;可在隶变之后,楷书、行书、草属于,开始有了规范的写法,有了书写模式。
简单而言,在二十一世纪,某个中国人穿越到了唐朝,回到汉朝,看着楷书,连蒙带猜,也能猜测出一小半的文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简体字到繁体字,皆是有规律可言的。
很多现代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繁体字,可靠着简体字,也能进将某些繁体字猜测出三四层。
同样很多古人,看着简体字也大概能猜测出一半多。
在古人眼中,所谓的简体字就是缺胳膊断腿的繁体字,还有所谓的错别字。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即便文章当中有七八个错别字,也不影响阅读。
很多简体字,古代就是存在。
可现代人,回到秦朝看着大篆,到了周朝看着钟鼎文,到了商朝看着甲骨文,却是有些抓瞎的感觉,这些鬼符画,写的什么东西。
后世发现的四千五百个甲骨文文字,可识别的甲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意味着只有三分之一可以识别。
剩下的很难识别,不知意思。
而秦王政,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会书写大篆。
而且,在王宫的书库当中,存放着大量的龟甲,骨骼等,上面就是甲骨文。
在书库的那种,还有很多的大鼎,上面刻画着各种钟鼎文。
穿越者记忆当中,有着各种简体字。
可以说秦王政,学过甲骨文、钟鼎文、大篆,还精通简体字,可让他创造出小篆,还有隶书,楷书等,却是根本办不到。
他不是语言学家,不是文字专家,才情有限,能力不足,根本不足以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
“罢了,只能靠李斯创造出小篆,若是李斯不行,只能靠其他人了……大秦能人辈出,应该能为寡人创造出小篆吧!若是能制造出隶书那就更好了……”
秦王政微微叹息,再次感觉自己的无力。
……
李斯告辞而去,到了廷尉府邸,召集着诸多的官员,还有门客等,下达了新的命令。
收集六国各种大篆,然后对这些大篆进行精简。
六国的大篆,各有不同,书写模式也不同,可本质上皆是有规律可以寻找。
所谓的小篆,就是对六国各种简略大篆的汇总,筛选,优选。
这种精简,要符合文字变迁的规律,文字优美,符合书写规律,还要书写速度快速。
众人在忙碌着。
速度快而稳健。
在第十天的时刻,李斯带着一卷书稿,拜见着始皇帝。
“陛下,臣已经完成了对大篆的精简,化为小篆,现在已经有一千个小篆!”李斯说着,递交过去。
秦王政接过来,大致的翻阅着,又是好奇的问道:“仅仅是十天,速度也太快了吧!”
李斯说道:“一点也不快!这不是臣一人在忙碌,而是二十多个读书人一起忙碌着,寻找着各种大篆,又是收集着其他六国的简化字,对其进行整理筛选,最后确定了一千个小篆。”
“只要学会一千个文字,就可以阅读各种书籍,没有太多的阅读障碍,书写障碍。”
秦王政说道:“寡人知道了!”
翻阅着这些小篆,在下面还有文字简化的顺序,还有为何要如此变化。
仔细的看着,秦王很是满意。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后世汉字,已经发展到了十万多字,可只要学会一千个汉字,平常的读读写写问题不大了。一千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两千常用汉字可覆盖98%以上,三千常用汉字则已到99%。
至于学习其他的生僻的,少用的汉字,除掉装逼之外,没有太大意义。
李斯,只是编写了一千个小篆,足以满足需求。
秦王政点头道:“寡人还有疑问!为何甲骨文,书写的时刻,为何是一个个线条?”
李斯说道:“甲骨文,是把文字刻在乌龟壳,或是牛骨骼上,在上面书写的时刻不平整,又是用着刀刻画,要使用很大的力道。只能是一个个线条,组成文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