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停一下,是为了走的更快,走的更稳。
宣和三年三月,梁山全据燕京城及周边,并且在大军全面进入之后,完成分田及春耕。
这听上去很简单,实际很困难。
不仅是梁山的组织能力优秀,被征服的地方本身也要配合,比如燕云地。
这地方没那么多头铁的,在辽国治下许多年,尤其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后,燕云汉族就是燕云地占比最高的存在。
这些人在辽国治下,更明白弱肉强食的道理,也更懂得适应被统治,所以任凭梁山捏圆揉扁。
辽东和燕云山脉还在稳步的开发,大兴安岭在布置防御,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梁山有足够丰富的山地开发经验,毕竟高丽,日本,都是多山的地方。
只是同样是梁山治下,开发的价值和难度系数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琉球岛,跟江南近似的气候,开发起来就挺容易的,哪怕台风多些,也问题不大。
日本就比较麻烦,地龙翻身(地震)台风、海啸频发,但是从产出来说,日本的粮食、水果、木材等产出,比梁山其他几处还好一些。
这里面最难的就是辽东。
天冷,蛮荒。
哪怕是梁山下大力气开荒,开发难度依然很高,只能是沿着主要河流开发。
在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辽东平原的黑土地开发价值,甚至比不上高丽半岛南端的岛屿。
这也是为什么王烨还是大宋齐王的原因,如果没有战乱,是没有几个人想来辽东的。
毕竟发配边疆也不过如此了。
开发最重要要人才,宗泽、赵鼎都是一等一的人物,梁山这七八年,尤其是王烨晋封齐王之后,到底是笼络到不少人才的,各处开发还是能稳步推进。
相比于政事,人优秀与否,不过做的好些坏些,影响倒是没那么直观和要命,军事上的行动就完全不一样了。
四月,杜壆挂帅,入驻野狐岭。
所部前军四团两万余战士不说,杜老大依然兼着燕云骑第二团的都统制,管着两万燕云骑。
四万余精锐入驻野狐岭,后果就是梁山需要源源不断的,往野狐岭运送人员和各种物资。
无论是燕云地还是奉圣州儒州这一段狭长谷地,产出离支持数万大军的消耗都还远,所以只能是从其他的地方运。
梁山不缺粮食,或者说在粮食上很富裕。
但是运送的成本很高,好多山地,这也就是有河,桑河、羊水、爱阳川,河流不宽,但是梁山也有很多小船,所以补给起来还能支撑。
当然不只是梁山运送补给,还有更多的百姓入驻野狐岭南面,一部分是从江南河北来的灾民,一部分是朝廷战败俘虏的禁军,更多的是燕云地本地的汉族,许贯忠负责往野狐岭大量支援人口。
为什么那么多人?
因为梁山继续在建城,在后世张家口的位置,建设一座大城。
同时,梁山还在~
修长城!
长城~
对大宋来说,已经是个很久远的词了。
从大宋立国开始,就离长城很远很远,而长城在辽国境内,已经百多年了,很多地方只能看到断壁残垣罢了。
盛唐的时候,长城只是大军出动的阻碍!
王烨是这么说的~
然后被许贯忠嫌弃的···
唉,都没法说。
之后许贯忠就给王烨科普了,长城到底能做什么。
简单来说,城墙、烽火台、堡垒这些是提供基础防御功能的,但是敌楼、角楼、烽火台、城堡这些连接在一起,就是军事防御据点,功能不是一处城墙或者城关。
而当这军事防御据点绵延千里乃至万里的时候,就是大防御体系。
而军事功能,只是长城功能的一点点。
经济、政治、贸易、交通,功能可多可多了。
王烨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知道很厉害,于是重修长城就成了梁山如今的一项重要工作。
客观条件在那,梁山自然不能举国之力修长城,如今只是整修。
最起码从交通上来说,要沿着长城打通沿线交通。
长城也是能运兵的,打通长城,燕山山脉之中,自然就没有叛匪,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草原部队小股渗透。
··· ···
杜老大在野狐岭看着金国骑兵,韩世忠就更无聊了。
沿着拒马河白沟河,也就是原大宋和辽国边界,巡逻。
对梁山来说,往南都是平原,易攻难守。
当然,对现在的梁山来说,属于控制住自己的进攻愿望很难。
因为不敢给韩世忠那么多人,所以韩世忠所部燕云骑第一军第三团耶律马五部,和中军第四团李孝忠部调到后军刘锜处,然后合兵往西。
从紫荆岭往西,攻飞狐,灵丘,往北攻广陵、蔚州、弘州、继而往西攻打大同府~
除了大同府,其他这些都属于无主之地。
换个说法,不是无主,而是一些小角色在占据这些城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