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多年,李时珍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者,许多感染了疑难杂症的人都会闻名而来求他医治,这其中有他能医好的,自然也有他医不好的。
比如有在矿场工作的工人感染了铅毒,李时珍尽力救治却也无力回天,这让他感到十分的挫败,但他还是将铅毒的种种症状都记录了下来,希望后世之人能有办法解决这个疑难杂症。
就这样,李时珍废寝忘食近三十年,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但这时他已经老了,他的儿子们甚至都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了。
李时珍本以为他终于可以歇一歇了,却不想还有一个大麻烦拦在他的身前,那就是《本草纲目》体量太大,哪怕是最有名的书商也无法完成刊刻任务,这本书根本无法发行。】
东汉末年,华佗和张仲景双双面露遗憾之色。
“可惜了,这个李时珍做事严谨,他写出的医书一定非常精妙,但最终却受限于这种问题。”华佗摇了摇头。
“确实,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是我的话不如多誊抄几本,尽可能的想办法让书流传下去就好。”张仲景如今正在编撰《伤寒杂病论》,他知道以他们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恐怕比李时珍那个时代要更加困难,大规模传阅的可能性不大,但尽力的留下几套原本他还是能办到的。
【李时珍遭遇的困难一度让他有些绝望,他父亲当年曾说,学医难,行医更难,编写医书难上加难。
这些李时珍都扛过来了,却不想如今想要刊印医书又成了难中难。
得知李时珍的窘境,很多受过李家医治恩惠的乡亲们纷纷表示愿意慷慨解囊,帮李时珍多联系几家书局,看看能否把《本草纲目》分着刊印。
但李时珍却认为分开刊印很容易出现误差和纰漏,况且用那种办法刊印完以后买书的人也会很麻烦。
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一位大名人帮忙为他的书做序,引起朝廷的重视,只要由朝廷出手,想要完整的将《本草纲目》刊印出来也就不是难事了。
因此,为了求序,李时珍带着一个儿子,远赴千里之外,拜访当时天下闻名的大儒王世贞求序。
然而,王世贞一开始显然并不想帮这个忙,李时珍接连数次拜访,王世贞却都是闭门谢客。
直到后来,李时珍拜托守门童子将《本草纲目》拿给王世贞看,王世贞这才亲自接待了李时珍。
得知李时珍为修此书已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王世贞对李时珍敬佩不已,答应为《本草纲目》做序。
但要想让朝廷帮忙刊印这本书,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医书属科学类书籍,必须要严谨到每一个字,因此想要刊印,必须要仔细反复的修订,核对,确保无误后才可行。
李时珍不怕艰难,三十年都熬过来了,他也不怕再等一段时间,却不想这一修竟是又修了十年。
这时的李时珍已经年过七旬。
好在《本草纲目》终于重新修订完成,朝廷得知此事后给予了支持,由王世贞牵线,找到了当时整个大明最大的书商,让其帮忙刊印,《本草纲目》这才得以传于世间。
李时珍结束了回忆,便又到了让他见识今时今日的环节。
在魏子然的引领下,李时珍走进了一处医药殿堂,这里有三面墙,一面上面摆放着各种名贵珍稀的药材,一面上面陈列着无数医书典籍,还有一面墙上则悬挂着几个华夏历史中最具代表的医者画像。
李时珍先是看了一眼那些珍贵的药材,其中有很多他认识,也有很多他没见过的,想必应是后世之人发现的,这是好事,这意味着后世的医者依旧在开拓进取,奋力延续着这份职业。
随后,李时珍看向了那些医书典籍,同样有些医书他读过,有些他没读过,但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他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本草纲目》居然跟《黄帝内经》这样的古籍被并列放在了所有医书的最上方。
魏子然告诉他,《本草纲目》在后世不仅在整个华夏流传,甚至还流传到了海外,国外的不少科学家都盛赞《本草纲目》为华夏古代百科全书。
2011年5月,联合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一套《世界记忆名录》,其中收集的都是曾对人类文明与科学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书籍和人物,其中,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便被收录其中,《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是仅有的两部华夏医药典籍。
得知这些,李时珍只觉得荣幸之至,随后他又看了一眼自己的画像,虽然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像,但他记得自己这辈子都没找人给自己画过肖像,后世还有人能画出他大致的模样已经不错了。
最后,李时珍只剩下一个执念。
虽然《本草纲目》最后得以刊印发行,但他还没来得及拿到成书就已经因为年岁过长离世了,他现在只想亲眼看看成书的《本草纲目》。
魏子然自然不会让这位先贤带着遗憾离开,她一挥手便带着李时珍走进了一间全新的图书室,这里摆放的全都是华夏的医药典籍,其中自然也包括《本草纲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