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播州杨氏

作品:红楼:开局被流放,我要造反|作者:飘逸的腿毛君|分类:历史|更新:2023-11-30 04:31:35|字数:4312字

从大明宫里出来,永安帝沉默的走在前头,贾瓒和一大群宫人太监寸步不离的跟着他。

还未走出多远,永安帝忽然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表情很是难看。

贾瓒心中一紧,暗讨:我都那样说了,你小心眼儿到还不放过我吧。

却见永安帝伸出一只手,摊在他面前,冷声道:“拿来。”

贾瓒不敢多嘴,取出玉佩放在他掌心上。

他拿在眼前,深深的望了一眼,随即塞进了怀里。

又从身上扯下了另一块玉佩,道:“朕不是不讲理之人,拿了你的东西,总要用别的跟你换。”

“这玉佩也是朕随身多年,见此玉佩如朕亲临,便以此作为交换如何?”

贾瓒吞了口唾沫,躬身道:“陛下言重,那枚玉佩乃是臣献于陛下,不必……”

话未讲完,永安帝很不耐烦的将玉佩拍在了他的胸口。

“让你拿着便拿着,哪来这般多的废话!”

他看上去心情很是狂躁,一点也没了往日稳重威严的形象。

言罢扭头便走,完全没有给贾瓒说话的机会。

众人连忙跟了上去。

贾瓒将玉佩揣进怀里也跟了上去,心中无比好奇。

这不过是怀德太子送给太上皇的一块玉佩而已,不至于吧?

瞧着永安帝这状态,明显是有些破防了。

一路回到了乾明殿,永安帝端坐在御案之后,将玉佩放在面前,瞧着玉佩发呆。

他这副状态,贾瓒也不好说告辞,只能站在殿中等候。

良久,永安帝回过神来,收起玉佩,表情恢复了正常。

抬头望向贾瓒,道:“朕为让你去攻打辽东,你心中可有不满之处?”

贾瓒连忙回道:“臣不敢,陛下英明神武高瞻远瞩,臣资质愚钝,陛下必是有臣之目力不及之处,想到了臣的前面。”

永安帝轻笑着摆手:“你也不必拍朕的马屁,你小子鬼精鬼精的,朕不信你瞧不出来。”

贾瓒微微一笑,如果他猜的不错,永安帝将他留在京城,应是与西南方向有关。

果然,永安帝叹道:“朕已命王子腾,要他务必小心谨慎,若是敌军势大不可力敌,便立即撤回长城之内,以免徒遭损失。”

“之所以命王子腾去辽东,是因为……”

他在案上捡起一本奏折,递给了一旁的太监。

“你先瞧瞧这个吧。”

太监拿着奏折,双手送到贾瓒面前。

贾瓒接在手中,翻开观瞧。

这是一封锦衣府送来的密报。

上面清楚了罗列出了自西南土司叛乱后,南安郡王遭受的重大损失。

其实西南土司向来都不怎么老实,对于大梁来说,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跟上班打卡一样,很是规律。

现在算算时间,也的确到点了。

西南方向,贵州、广西、四川、云南、湖广这几个省份之中,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土司。

其中最大的一个,名为播州杨氏。

据说其本是汉人,祖上是唐朝将领,率兵前往播州平叛之后便留在了这里镇守,杨氏一族便在此生根繁衍。

历经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直到北宋年间,已经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杨氏一族投靠了宋庭,宋庭于此设播州军,以杨氏为首。

南宋末年,为了抵抗蒙古人侵,忠于宋庭的杨氏,协助当地大宋军民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钓鱼城,并出人出力协助作战。

后面便是钓鱼城抵抗蒙古三十六年,更是让蒙古大汗蒙哥饮恨于此的军事奇迹。

随着蒙古铁骑步步紧逼,南宋不敌,播州也逐渐与大宋失去了联系,成了孤悬在外的孤城。

崖山之战的前两年,播州大旱,颗粒无收,钓鱼城军民依旧坚持抵抗。

崖山惨败后,宋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绝望之际背着年仅八岁的幼帝赵昺投海自尽,随行十多万军民相继跳海追随。

此时的钓鱼城早已没有任何补给,并且在大旱绝收的困境当中又抵抗了两年之久。

宋庭灭亡的消息传至播州,守将王立见继续抵抗已经没有了意义,又在忽必烈绝不伤及城内百姓一人的承诺下,下令开城投降,这场长达三十多年的守城之战才宣告结束。

宋庭虽然被灭,可播州杨氏依旧不降,带着人在山林里和蒙古人打起了游击。

最终忽必烈实在没办法,便许以官职招安了杨氏,设立播州宣抚司,允许杨氏世袭罔替。

后又以此法招安了无数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正式确立了土司制度。

忽必烈死后,大梁太祖于金陵起兵反元,最开始打的旗号就是为大宋复仇。

直到地盘越来越大,这才改成了“驱逐鞑虏”。

大梁建立后,承袭了元制,对于西南土司的政策并没有改动。

其中太祖皇帝有感播州杨氏抵抗蒙古的功绩,尤是对其宽容。

允其自行决定当地政务、军务、司法、财政,进一步加强了杨氏的权势,使得其自主权远远超过了其余土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开局被流放,我要造反》,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开局被流放,我要造反第226章 播州杨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开局被流放,我要造反第226章 播州杨氏并对红楼:开局被流放,我要造反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