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做好准备

作品:古代农家日常|作者:坐酌泠泠水|分类:其他|更新:2018-11-04 17:50:05|字数:8130字

“不不不。”姚书棋赶紧道,“我的意思是,我绝对会看好家,不让下人随意出进家门,也不会放任何陌生人进家里来。所有的下人都互相监督,让大家稍安勿躁,在家静静地等少爷回来,绝对不会出现少爷您说的那种情况。”

杜锦宁满意地点点头。

“如果我离开的时间较长,你们都听齐少爷的,他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杜锦宁又道。

“是,少爷,小人记住了。”

“行了,你下去吧。”杜锦宁挥手道。

等姚书棋出去后,她将她那个特制的假胸拿了出来。然后感慨一句:想来以后夏天就不用捂着这东西了。

她以前是A还好,现在已是B杯了,捂这么个东西,大夏天的热就不说了,胸肌已不大正常了。

这假胸的内里,她特意让陈氏弄了一层特殊的内衬,是不湿水的油布做的,并且都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口袋组成。反正假胸本就不大透气,再弄这么一层,自然更加难受。

不过好在难受也难受不了几天了。

杜锦宁将一张张各种额度的银票折成两下,塞到口袋里,又放进了几张齐慕远和秦老六各找人开的户籍与路引,以及她让秦老六特意叫人打制的金叶子。

原来她就有三万多的银子。这一年半里,因为花茶与茶道的出现,茶叶卖得特别好;《种田记》和报纸的收益也不错,花店更是因为花木基地的花种类增多,生意很好,于是又有四万多两银子的进账。

两项加起来,她的身家足有八万两银子了。

在她把茶园转到齐慕远名下时,齐慕远还给了她十万两银子的银票——本来他想多给,但无奈齐家能拿出来的现银不多,都置成产业了。杜锦宁也不想要那么多,她这藏银票的地方有限啊。如果是冬天,倒是可以多藏一些。

陈氏离开之时,杜锦宁将八万两银票给她藏好,并让她把家中金银和首饰都带走。如果她的欺君之罪不闹出来,陈氏还会回到京城。有三个姐姐照顾她,又有这八万两银票,陈氏的晚年会很好过。杜锦宁相信,齐慕远也会照顾她的。

而她自己,现在藏的是齐慕远给她的十万两银票。

齐慕远送她的簪子,她直接插在了自己的男式发髻上,每日戴着。紫色珠花则放在了她腰间装金银果子的荷包里。

另外,她又收拾了一个包裹,命赤木趁半夜无人时,偷偷放到新打制的那辆马车的暗格里。

这辆马车才造好不久,杜锦宁增加了避震功能,比原来的马车更经得起颠簸,也更有识别度。马车上的暗格是活动的,必要时可以取出来,这一装置是汪福来都不知道的。

做完这一切,她就给赤木下了命令,叫他给青木下点药,让青木跟当初的杜锦德一样,得“风寒”病倒。

她去京城,不带姚书棋一起去,倒不会有问题。毕竟姚书棋是杜家管家,杜锦宁离开家,姚书棋必须坐阵后方帮她守住家。但青木是杜锦宁的贴身小厮,这些年无论去哪里,他都紧紧随侍杜锦宁左右。

这次去京城忽然不带青木而带赤木,不说青木如何想,其他人定然会怀疑。一旦东窗事发,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漏洞,陈晤与齐伯昆、齐慕远想帮她遮掩都不容易。

细节决定成败,杜锦宁自然要做戏做套,将所有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

第二日,杜锦宁果然迎来了京中户部的一任官员,以及一千名御卫军。

一千御卫军一到润州就直接驻扎在了杜锦宁的庄子上。

这一架式把庄子上的人都吓的不轻,宋庄头找到杜锦宁,问她是怎么一回事。

杜锦宁道:“我奉皇上命令研究高产稻种,现在研究成功了,皇上自然要接管此地。你们不用担心,平时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只要听士兵们的话,别做出格的事就成了。以后这些稻种的栽种、稻田养鱼,还要你们这些有经验的人去传授呢。做好了得了皇上赏赐,你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宋庄头一听是好事,顿时放松了不少,跟杜锦宁千恩万谢后,赶紧回去安抚庄子上的人。

户部尚书等官员看了沉甸甸的稻谷,又叫佃农当面各收割了一亩上、中、下田并称重,得出来的产量与吴尚书等人报上去的无异,当即户部尚书就表示他带来的几个官员不走了,在此等着佃农们把所有的稻谷都收割完晒干,由他们看着运往京城才罢休。

户部这是想跟工部抢功呢。毕竟杜锦宁并不是工部的人。这桩大功劳,不能让工部一人强占了去。

杜锦宁自然没有什么异议。

研究出杂交水稻,这件事就跟她没有关系了。只要给她丹书铁券,剩下的功劳爱谁谁领去。

两位尚书京里都有一堆的事,自然不能留在此处等着稻谷收割完。金公公更是在宫里呆惯的人,出来走走可以,多待一阵就觉得不舒坦了。于是翌日,他们就跟杜锦宁一起上了京城。

杜锦宁只带了两个小厮,一个赤木,一个是乔装成下人的安适,以及一个从秦老六那里“买”来的名叫周运生的护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代农家日常》,方便以后阅读古代农家日常第七百八十二章 做好准备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代农家日常第七百八十二章 做好准备并对古代农家日常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