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此事之后,一群胆大之人纷纷赶来,齐声高呼呐喊,试图惊走那条巨蟒。受到惊吓的大蛇匆忙逃窜至山谷深处藏匿起来。
待到夜幕降临,众人手持盆子、坛子等容器匆匆赶往现场。
令人诧异的是,那头大象依旧笔直地站立在原地,但此时它的体内已然只剩下一副空壳,其中的骨头与血肉皆已化为一池清水。
见此情形,众人赶忙取出银针刺破象皮,从中汲取那神奇的液体盛入各自带来的器皿之中。
更有传闻称,如果在出海航行时于船上放置一坛这样的水,即便是凶猛的蛟龙见到,也会因惧怕而远远遁逃。
楚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蛇就是巴蛇。
后来,在当地仍保持崇蛇风俗的情况下,他们怀着无比的虔诚之心,倾尽全力为巴蛇精心修筑起一座座规模宏大且庄严肃穆的陵墓。
这些陵墓宛如一座座沉睡中的巨蟒,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不仅如此,还有那一间间香火旺盛的庙宇拔地而起。庙宇内香烟袅袅,烛光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巴蛇的无尽敬意和深深感激。
每逢重要节日或特殊日子,当地居民都会身着盛装,手持香烛花果,前往陵墓和庙宇虔诚祭拜,用最真挚的情感向巴蛇献上自己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这种对巴蛇的尊崇与怀念,早已融入到当地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他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岁月流转,时光更迭,但这份敬仰与感恩之情却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永不熄灭,代代相传。
无独有偶,在那浩如烟海、卷帙繁富的《北堂书钞卷》之中,竟也有着这样一段令人惊叹不已的记载:
话说当年大禹治水之时,面对那深不见底且充满未知危险的洞穴,他毅然决然地背负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踏入其中。
刚进入洞穴没多久,便见一条通体漆黑如墨的巨蟒蜿蜒而来。
这蟒蛇身躯长达十丈有余,头部生有尖锐锋利的双角,口中更是衔着一颗光芒四射的夜明珠,宛如黑暗中的明灯一般照亮了前行之路,引领着大禹不断深入洞穴内部。
大禹不敢有丝毫懈怠,昼夜兼程地紧跟其后,一路疾行,粗略估计已行进了三十多里路程……
历尽艰辛,大禹终于来到一处宽敞明亮的石室当中。
只见室内正端坐着一人,其身覆满细密如鱼鳞般的鳞片,犹如蛇身一般,安然静坐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之上。
大禹见状,心中虽略有惊诧,但仍鼓起勇气上前与之交谈起来。
此人究竟是谁?
为何会出现在这幽深神秘的洞穴之内?
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人们不禁猜测,这位蛇鳞之人极有可能便是上古大神伏羲的后世子孙!
要知道,在古老的传说之中,伏羲可是具有“人首蛇身”这一独特形象的神只。而且依据《山海经》所记载,巴人恰恰正是太皞伏羲氏的直系后裔。
如此看来,那条引导大禹入洞的“黑蛇”或许就是伏羲身边的从属,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巴蛇”了!
虞书衡给苏小丫普及巴蛇的传说,给苏小丫惊得目瞪口呆。
确认她和虞书衡知道的是同一只巴蛇?确定烛九阴的四子——巴蛇不是双胞胎?
虽然,苏小丫也不明白巴蛇明明是烛九阴的四子,怎么又跑去给人皇伏羲做了属从。只能说大佬们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普通人自然看不懂!
虞书衡也不知道苏小丫怎么会这样惊讶,虽然两个版本出入还挺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好在虞书衡还有理智,并没有冲动行事。
但是,如果说巴蛇和后羿是代表两个部落呢——如同黄帝和炎帝的争斗,那里面的许多事情就值得玩味了。
毕竟,成王败寇嘛,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样一想,苏小丫又觉得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了。甚至,很可能虞书衡说的才是真相呢。
只不过,他们跟巴蛇不熟悉,今天不过第一天跟巴蛇打交道,巴蛇自然不会信任他们。
好在,他们也没有跟巴蛇交朋友的意思,倒也不用非要搞个一清二楚。好奇心害死猫,什么必须放在第一位,什么该打探,什么不能打探,苏小丫和虞书衡心底都有一杆秤。
两人如今最好奇的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烛九阴五子——凿齿为什么会在沼泽地对持?兄弟倪墙么?
凿齿是一种上古异兽,长相丑陋凶狠,长着五六尺长、形状像凿子一样的牙齿,以捕食人类为生?。
它兽头人身,形态怪异,手中常握着盾与矛,为其战斗增添了无尽的威力?。
手持盾牌和长戈,十分凶猛?。
?在尧帝时期,凿齿等妖兽经常袭击人类,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拯救百姓,尧帝派遣神箭手后羿去射杀凿齿?。
?后羿手提一把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的宝剑,背上背着那张威名远扬的神弓,英姿飒爽地踏上了前往凿齿经常出没的寿华荒野之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