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港口

作品:权谋大明,阉党崛起|作者:浩尼|分类:历史|更新:2024-05-01 10:45:14|字数:3180字

通常情况下,李培恩不会如此频繁地动用锦衣卫。

他深知,依赖秘密警察的统治虽便捷,但随之而来的后果同样严重。

通常情况下,按照李培恩的思路。

面对这样的境况,他倾向于招募多样背景的船员,以此分散潜在的危机。

然而,目前初露头角的李培恩,尚未具备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应对。

因此,让锦衣卫在船员中发展密探,成了眼下应急的权宜之计。

毕竟,这五艘巨轮是李培恩最宝贵的资产,不容任何闪失。

立于船首,望着四周滚滚江水和对岸绵延的芦苇丛,陈晖困惑地向李培恩发问:

“大人,属下觉得,像船上的大批粮食终究离不开水上运输。”

“何不直接存于常州府,或暂放松江县城呢?”

“如此重的粮食,搬来搬去岂非徒增困扰?”

李培恩转过头,目光深沉地注视陈晖片刻,然后慢慢回应:

“你能提出这些问题,想必已深思熟虑过了。”

“那么,你先告诉我,为何我要带着这么多粮食奔波此行?”

陈晖在李培恩的目光下略显局促,听罢问题后,他猜测着回答:

“属下愚昧,如有不当,还望大人见谅……”

“我想,大人此举是为了展示给灾民看,让他们知晓大人掌握了这些粮食!”

李培恩闻言,微微点头。

让灾民知道李培恩有粮食至关重要。

唯有让他们相信李培恩拥有充足的食物,

这些灾民才会坚定地追随李培恩。

这也是李培恩坚持让许寿从灾民中挑选船员的原因之一。

经过这几天的装载,亲历粮食的灾民将成为李培恩在灾民中的稳定力量。

只要他们存在,就能维持灾民的基本稳定。

李培恩没有将这批粮食存于崇明岛,

湿度大不过是次要因素。

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愿将粮食置于可能聚集数万灾民的崇明岛上。

他本能地想要将粮食与灾民分隔开来,以最小化潜在的风险。

乐观地说,李培恩的这种特质叫作极度谨慎。

悲观一点,也可以视为隐性的疑虑重重。

关键在于,李培恩能否把握好这个度。

船只驶入黄浦江后,一座绿树覆盖的小山映入李培恩的眼帘。

途经一处回水湾,他看到江边码头旁的小渔村。

李培恩感觉此地颇为宜人,于是招呼船长前来询问:“此处是何方?离松江县尚有多远?”

船长环视四周,答道:“恐怕已身处松江县境内,不过要抵达松江城,恐怕还需数十里的行程。”

“好吧,那我们就尽快向松江县进发。”李培恩点头示意,接着又问船长:

“你看那个回水湾的小码头,若加以修缮,能否停泊大型船只?”

船长侧首,望向渐渐远离的小码头,沉思片刻后说:

“此处水流平缓,船只抛锚应可安稳。但是否能靠岸,还要看码头附近的水深。”

“那么像我们这样的船,吃水深度通常是多少?”李培恩继续追问。

提到船只,船长立刻兴致勃勃。

“我们这几艘都是大型宝船,空载时吃水至少十尺,满载则可能达到十五尺左右。”

“这类船本应在海上驰骋,若在江河中航行,稍有不慎就会触底……”

见船长打开了话匣子,李培恩立刻跟进:

“看来你以前经常出海啊?能否告诉我,在郑家时,你们主要航行的是哪条路线?是去倭国,还是吕宋,或者是去鸡笼山?”

船长听到李培恩提及的地名,脸上显露出惊异之色。

因为这三个地名,正是大明海上贸易的三大航线。

首当其冲的是通往倭国的航道,对明朝商人来说,这是最为熟悉的路线。

然而,自从几年前倭国在朝鲜败于明军之后,由幕府统治的倭国开始实施严格的闭关政策。

因此,现在仍坚持这条航线的明朝商人寥寥无几,只有那些在倭国内部拥有稳固关系的人还在这条航线上奔波。

至于接下来的吕宋岛和鸡笼山航线,才是现今大明海商最常走的两条路线。

鸡笼山实指宝岛,目前是荷兰人在东亚海上贸易的关键中转站。

而吕宋早在百年前就被西班牙人占领,成为其殖民地。

实际上,当今大明的海上贸易并非真正的远洋贸易。

因为这些海商并未亲自驾驶船只长途跋涉,带着货物去世界的另一端寻求丰厚利润。

他们只是简单地依赖大明丰富的资源,在各色外国商人中赚取相对低风险的收益。

而海上贸易中真正丰厚的利润,却心甘情愿地落入敢于承担风险的西方人手中。

船长讲述完往昔往返鸡笼山的经历后,李培恩又好奇地问道:“那么你们以前的货物,都在哪里采购?总归需要进货吧?”

喜欢权谋大明,阉党崛起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权谋大明,阉党崛起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权谋大明,阉党崛起》,方便以后阅读权谋大明,阉党崛起第51章 港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权谋大明,阉党崛起第51章 港口并对权谋大明,阉党崛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