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冷望着对面的豆腐摊,黄三在卖豆腐,小镇的顾客络绎不绝。
贾环小声的道:“应总管,蜀王府的黄三,豆腐做得倒是有模有样,像是正经做买卖的人。”
应冷不理贾环,大清早早餐都没得吃,就被皇上赶来这个小镇,心中还有一些怨气,自顾自的吃起来。
见应冷不说话,贾环也不觉得尴尬,大方的道:“黄三做的豆腐,看上去不错,应总管,我给你添个菜吧。”
说罢,贾环扬声让店小二去对面买两块豆腐,帮加工做一锅咸菜炖豆腐。
“应总管,别拘束,今日难得聚在一起,咱们敞开吃,我做东,豆腐管够。”
看着一脸豪爽大气的贾环,应冷翻了个白眼。
这小子,你阔气个什么劲,几文钱的豆腐,仿佛是请别人吃了山珍海味一般。
…………
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不止粮食,大豆也丰收了。
大雍朝,还是很看天吃饭的时代,在灾年,粮食欠收,大豆产量低的时候,豆腐最贵有过十文钱一斤豆腐的高价。
丰收年,水豆腐才两到三文钱,老豆腐五文钱一斤,一斤是两块豆腐。
不要看豆腐才卖几文钱,平民百姓家,也不是经常买来吃的,一般一个月吃上三四次,已经算不错了。
家里来了亲戚,房梁上吊有腊肉的,割下半斤,再去买一两块豆腐煮个汤,再煮一个青菜,如此两菜一汤,在平民百姓家里,算得上“体面菜”了。
蜀王府的温明轩来了,此时,他身上装扮得像一个账房先生,来到应冷与贾环身边,口中称呼“二掌柜”“三少爷”。
此行,应冷扮演的是京城粮商的一个负责采购粮食的二掌柜,贾环演的是粮商家中不受重视的三少爷,被家里赶来一起收粮。
应冷点点头,让温明轩坐下。
…………
对面豆腐摊前面,支起一个木案,上面摆着两托冒着热气的豆腐。
案前面竖着一个牌子,贴着一张红纸,上面书写着“新开张,一律八折”的字迹,格外显眼。
“这豆腐看着真好,站在这里都能闻到豆香。”几个人在旁边议论。
一个挎着菜篮的婶子道:“给我来一斤豆腐。”黄三手起刀落,白花花的豆腐装进油纸,秤杆翘的老高,:“婶子,你看,足称。”
递过去豆腐,旁边有一个汉子要两斤,黄三忙应着“好嘞”。
黄三称豆腐,黄三的老子黄石负责收钱,不一会儿,案前的豆腐准备卖完了。
里屋走出一个年轻的壮小子,十几岁模样,手上捧着两板豆腐,脚步很稳。
贾环问道:“温先生,这黄三的侄子,身上也有功夫?”
温明轩道:“是的,黄大虎五六岁就跟黄三习武,蜀王殿下答应黄三,这趟差事如果办好了,等黄大虎年满十六,就收他进府里当护卫。”
给王府当护卫,自然比在家卖豆腐,要有出息,为了黄大虎能顺利入职王府,黄三的父亲黄石,也一起来这里做豆腐。
三人正说话,一个灰衣人走过来,低声向温明轩禀报,刘贵府里出来人了。
刘家出来了四个人,一个是刘家的二管家刘胖子,负责采购的,带着一个男佣,男佣推着板车,后面还跟着两个年轻的汉子。
豆腐工坊旁边有一条小巷子,里面有个集市,日常蔬菜、肉食、鱼获、各种农产品都有售卖。
刘家出来的四个人,先进了集市购买各自食材,最后,来到豆腐工坊门口,刘胖子道:“给我称六斤豆腐。”
“好嘞,马上给您秤,您稍候。”
黄三扫了刘胖子背后的板车,板车上堆满各自蔬菜与肉,笑着道:“这位老爷,您府上一次采购这么多食材?”
“嗯。”
“您可是大客户,如果您每日都需要豆腐,小的可以给您送到府上去,不用劳烦您跑一趟了。”
刘胖子听闻,愣了一下,下意识回头望了一眼那两名跟在后面的壮汉。
其中一个壮汉,摇了摇头。
刘胖子道:“不用了,我需要豆腐,会来买的。”
黄三有些失望,却还是道:“行嘞,您需要豆腐的时候,只管派人来说一声就行。”
黄石秤好了豆腐,递给刘胖子。
豆腐由刘胖子拎在手上,后面的男佣推着板车,跟着就回宅子。
温明轩、贾环、应冷都看出来了,两个壮汉啥事不干,出来是盯着刘胖子的,刘胖子还得看两人的眼色行事。
应冷道:“那两个人,左手手臂伸很直,摆动有些奇怪,手臂里面应该藏有短剑或者匕首。”
贾环道:“豆腐这种食物,放在板车上,怕震坏,黄三愿意送货上门,一般人家应该不会拒绝,这刘家的确有些古怪。”
温明轩道:“我们不能确定张参是不是在刘家,还是要耐心等。”
贾环问道:“刘家村,刘贵村里的老宅呢?”
温明轩道:“刘家老宅的人不多,刘贵的老母与妻子,只有几个仆人,深居简出,不知里面的具体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