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是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即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其实会让人不舒服。
你提出的这句话非常深刻,值得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这其实不是在否定“所有的表扬”,而是揭露一种隐藏在表扬背后的控制心理——特别是在不对等关系中,表扬常常沦为一种披着温和外衣的“评价机制”,它未必出于真诚的欣赏,更可能是为了维持权力结构、强化对方的从属地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这句话:
?
一、表扬的“操纵性”:谁在掌控评判权?
当一个人表扬另一个人时,往往隐藏着一个假设:“我有资格对你进行评价。”这种话语权在师生、上下级、家长与孩子等非对等关系中尤其明显。
比如,一个老师对学生说:“你今天表现真好。”
表面上是赞美,实质上却是在确认老师才是判断“好坏”的标准制定者。一旦表扬成为习惯,它就可能成为某种“操控工具”:学生为得到表扬而表现得更听话、更乖巧,甚至放弃自我判断。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垂直关系的鼓励”,也就是在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用赞赏的方式强化控制。阿德勒更推崇的是水平关系中的“尊重”**,即不以高低评判他人,而是以合作、平等的方式建立关系。
?
二、“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当表扬失去诚意
真正的感谢和尊重来自于承认对方的主观努力和自主选择。而许多表扬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是因为它只关注行为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动机和人本身的尊严。
比如:
? 孩子主动帮忙洗碗,父母说:“你真乖!”
这个“乖”,其实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意愿,把他的行为归结为“服从”的体现。
反之,如果父母说:“谢谢你愿意帮忙,你的细心让我感觉很温暖。”这就不是“控制性表扬”,而是真诚的感激。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对行为的评价,后者是对人本身的尊重。
表扬之所以让人不舒服,往往是因为它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更像是一种外在操控,而不是内在认同。
?
三、被表扬者的心理:你是在夸我,还是驯化我?
当表扬频繁、强烈且总是来自权威者时,被表扬者的自我感知可能会出现以下变化:
? 自我异化:逐渐以“别人的标准”看待自己,忘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与判断;
? 行为依赖:越来越依赖外部的反馈来决定行动,而非内在的价值;
? 潜在反感:尤其是当表扬的语气带有“恩赐感”时,会引发隐隐的不适甚至反叛心理。
很多人小时候总被夸“乖”、“聪明”,长大后却患得患失、不敢犯错,不是因为表扬本身,而是因为表扬背后的逻辑让他们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
?
四、教育、职场与家庭中的“表扬陷阱”
1. 在教育中:传统教学中,老师习惯以“你做得好/不好”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式表扬容易让学生丧失内驱力,转而追求“老师喜欢的样子”。
2. 在职场中:上级常用“你最近做得不错”来激励下属,但如果这背后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共识或双向沟通,就可能成为“绩效控制”的手段,而非真正的认可。
3. 在家庭中:很多父母表扬孩子时,其实是在强化某种期待——“你听话就有爱”,这种条件性爱,会让孩子产生情感焦虑。
?
五、替代“操纵式表扬”的方式:从控制到共情
既然操纵式表扬会带来不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更健康的互动方式:
1. 描述事实而非评判结果
? 替代方式:“你写的这篇文章逻辑很清晰,我读得很顺畅。”
? 好处:尊重对方的努力,让对方自己评判自己的价值。
2. 表达感受而非塑造行为
? 替代方式:“你帮我收拾房间,我真的很感动,今天轻松了很多。”
? 好处:建立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而非角色控制。
3. 提问式互动而非高位式肯定
? 替代方式:“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最有成就感的部分是什么?”
? 好处:让对方思考并表达自我,不被单一表扬框定行为意义。
?
六、结语:尊重,永远比表扬更高级
你所说的“表扬其实让人不舒服”,指出的是人性中对尊严、对自主的深层渴望。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不是“你很好”或“你应该变得更好”的评价,而是“我看到你”、“我理解你”的共鸣。
人不需要被操纵式的肯定,而需要被平等地看见。就像作家卡尔·罗杰斯所说:
“当一个人被真正理解时,他会像被阳光照耀一样成长。”
愿我们在生活中,少一点“你真棒”的施舍,多一点“我真欣赏你的存在”的尊重。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职场小聪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