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消息传到了被拘押在洛阳的大诗人,给事中王维那里。王维伤心之余挥笔写下一首七言绝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王维在大唐收复长安、洛阳后,没有因做过安禄山所授官职遭受清算。
安禄山的暴虐无道,让民众愈发怀念曾经的大唐。自从玄宗离开马嵬驿入川,民间就一直有太子李亨将从北方率领精兵夺取长安的传言,长安市民日夜翘首以待。
驻守长安的叛军也受到传言影响,只要一见北方有尘沙扬起,就会以为是唐军来临,个个心惊胆战。京畿豪强趁机杀死叛军所任官吏,与唐军遥相呼应,叛军发兵剿灭他们,马上又会有人接替,势头简直无法阻遏。
时间一长,长安以西到处是声援大唐的义军,叛军在关中能够掌控的范围,仅仅局限在武关(今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县)、云阳(今陕西咸阳云阳县境)、武功(今陕西咸阳武功县)之间狭小地域内。
从江、淮一带送来的各类贡赋,自襄阳经上津(今湖北十堰郧西县境)运抵扶风,在扶风太守薛景仙的护卫下,顺利无阻的分送蜀地与灵武。
肃宗因三子建宁王李倓英明果决、才略过人,且在逃难期间表现的忠勇可嘉,便想让他做天下兵马大夫帅,带领各路将领东征。
李泌认为不妥,对隶宗提议:“建宁王的确是难得的帅才,然而广平王李俶是他哥哥,如果建宁王取得功业,难道要让广平王做吴太伯吗!”
肃宗不以为然:“广平王是将来的太子,没必要用元帅来加重他的身份!”
李泌答:“可是您现在还没让他做太子,如今天下离乱,谁当了元帅、掌握住兵权谁就能得到人心。倘若让建宁王大功告成,陛下虽不让他做太子,他的属下会答应吗!太宗和太上皇就是最好的证明。”
肃宗猛然警醒,不再坚持己见,任命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节制各路将领。
李泌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让李俶、李倓兄弟二人得以避免陷入立储之争的局面。
肃宗带着李泌前往军营探望,军士们远远指着两人窃窃私语:“穿黄色衣服的是圣人,穿白色衣服的那个是山人。”肃宗听到了议论,私下对李泌说:“眼下是国家艰难之际,我不敢让您屈尊为官,就请您暂时穿上紫色官服,用以杜绝大家疑惑。”
李泌只得答应,肃宗看着一身紫服的李泌哈哈大笑:“既然先生已经穿上了官服,怎能没有名称!”
随即任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拒不接受,肃宗说:“朕不是非要逼您做我臣子,只是想请您共渡时艰。待到叛军平定,何去何从听凭于您。”
自此,李泌与广平王李俶承担起了剿灭叛军的任务,肃宗对他们也高度信任。
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跟随安禄山造反,攻陷长安后,他从皇宫马厩盗窃了两千匹马率部逃归朔方,游说同罗、六胡州部落数万人,聚集于经略军(唐代边军名,位幽州)以北,企图进犯朔方。
肃宗令郭子仪赴天德军(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境)坐镇指挥,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玢与敌交战,兵败被俘,后又趁机逃回。仆固怀恩将他责斥一顿,斩于军前。所部将士无不畏服,打起仗来以一当百,大破阿史那从礼及同罗部众。
肃宗虽有朔方军在手,仍想从外邦借兵以助军威。指派宗室李承宷为敦煌王,让他与仆固怀恩到回纥搬兵。又用重金征发西域拔汗那等城邦国家军队,让他们与安西军共同前来。
李泌劝肃宗驾临彭原(今甘肃庆阳宁县境),待西北边军抵达前,进入扶风与他们呼应。肃宗采纳了他的提议,于九月十一日从灵武启程抵达顺化(今甘肃庆阳)。
韦见素等人从成都到来,献上了传国玉玺。肃宗因韦见素曾依附杨国忠,对他很是鄙薄。房琯官声不错,受到肃宗器重。他表达能力极强,谈论起时政慷慨激昂,肃宗由此认为他精通韬略,在军国大事上时常征求他的看法。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嘴炮”!
玄宗还让他们给张良娣捎来一套镶有七种珍宝的马鞍,张良娣的祖母与玄宗母亲是亲姐妹,论起来玄宗还是张良娣的表舅,对这位外甥女很疼爱。
张良娣为人灵巧聪慧,情商很高。逃难期间,她已身怀有孕,每次休息都会拦在肃宗身前,肃宗劝她无需如此,她却说:“妾虽一介女流,但是贼寇如果来了,我可以用身体挡住他们,掩护您撤离。”
到达灵武后,张良娣顺利产下一子。她只在床上躺了三天,就起来替士卒缝补衣物。肃宗制止她,她说:“现在还不是妾休息的时候。”
有了这样一个既贤惠又明理,还肯替自己拦刀的女人做媳妇,肃宗自然非常满意,对她疼爱有加。
肃宗把这副七宝鞍交给张良娣,李泌认为现在应提倡节俭,皇帝的夫人使用这么豪华的马鞍,恐怕会惹来非议,不如先存放起来,赏给有功的将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