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发展受挫,转战岭南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朗(湖南常德)、岳(湖南岳阳)二州民众暴动,夺占了州城,招讨使曾元裕移兵荆(湖北荆州)、襄(湖北襄阳市襄州区),防敌北进。
黄巢自滑州(河南安阳滑县)向宋州(河南商丘睢阳区)、汴州(河南开封)进犯,威逼东都。
朝廷诏令招讨副使张自勉,兼任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驻军陈、许二州,黄巢位于其东南。
黄巢到达卫河以南,攻打叶县(河南平顶山叶县)、阳翟(河南许昌禹州县)。
大唐急令河阳军千余人奔赴东都,与宣武、昭义两军护卫东都。
着令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为东都应援防遏使,统一指挥河阳、宣武、昭义三镇军队,并在洛阳当地再征募两千士卒。
诏令曾元裕率领本部进驻洛阳,同时从义成军中抽调三千人,戍守洛阳附近轘辕关(河南洛阳偃师轘辕山上)、伊阙(洛阳南约二公里处龙山)、河阴(河南荥阳东北)、武牢(即虎牢关,位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诸要点。
面对唐军密如铁桶般的防御阵形,黄巢无力再攻,转头向南发展。
恰好王仙芝余党王重隐流窜到了江西,一部攻陷洪州(江西南昌),逼走江西观察使高湘;另一部则在偏将曹师雄率领下进犯宣(安徽宣城市)、润(江苏镇江市润州区)二州。
大唐只得从中原战场抽调曾元裕、杨复光前往救援。
黄巢借机跳出包围渡江南下,接连攻陷虔州(江西赣州)、吉州(江西吉安市吉州区)、饶州(江西九江都昌县附近)、信州(江西上饶市信州区)等地。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法折腾的唐军疲于奔命,为了对付黄巢,朝廷将刚刚调任荆南节度使的高骈又紧急调往江西,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治江苏镇江,辖江、浙、皖、赣部分地区),用以遏制义军发展。
八月,黄巢进攻宣州。在南陵(今安徽芜湖市南陵县)击败宣歙观察使王凝,却一直无法攻克州城。眼见大唐援军将至,黄巢再次转头攻向浙东(治所在浙江绍兴),在沿海地段开辟出了七百余里山路,辗转进入福建。
十二月,毫无防备的福州被黄巢攻陷,观察使韦岫弃城而走。
乾符六年(879年)正月,高骈到任,指派将领张璘、梁缵沿着黄巢行军路线,分道拦阻并屡次击败义军,招降义军将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数十人。
秦彦原为徐州武宁军将领,聚集数百亡命徒杀掉下邳县令投奔黄巢。
毕师铎是黄巢同县老乡,骁勇善战;李罕之曾要过饭、当过和尚、做过强盗。
这三人后来都成了晚唐末年割据一方的大军阀,高骈最后还死于毕师铎之手。
由此可见,义军成分过于复杂,多为穷凶恶极之辈,鲜有良善和顺之民。
他们跟随黄巢也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不过是打着“正义”旗号,借机发泄“隐藏的罪恶”而已。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完全不必用同情的目光审视他们。
黄巢遇到了硬茬,被逼的无法在福建立足,只得奔赴广东。
福建、两广、云贵等地在唐时统称岭南,距内地千里之遥。且有南岭、罗宵莽莽群山相阻,长江、珠江大江大河密布。潮湿闷热,烟瘴弥漫,历来是流放犯人之所。
黄巢被驱赶到了这里,总算让身处长安的大唐君臣稍稍缓了一口气。
此时,西川的南诏之乱仍未平息;内蒙、山西方向沙陀首领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又起兵反叛;王仙芝残部曹师雄还在江淮地带游荡劫掠;河东、天平两军士卒屡屡作乱。这些杂七杂八的烂事,搞得小皇帝忧心忡忡。
宰相王铎主动请缨,自称要督率诸军平定叛乱!
朝廷加封他为司徒兼侍中,充任荆南(湖北中部,治所湖北荆州)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
王铎生于官宦之家,其父王炎、叔父王播均为大唐高官。王炎还是晚唐着名诗人,《全唐诗》中收有其百余篇着作。王铎也素有才名,唐武宗会昌年间高中进士。
但有文化与有能力是两回事!
王铎勇气虽然可嘉,无奈见识与眼光远不能和他的勇气相匹配。
乱世之中,需要的是运筹帷幄杀伐果决,而不是七步成诗八步成篇!
到任荆南,王铎收抚离散乱民,修缮城防设施,遭王仙芝屠戮的江陵(荆州古称),在他治下恢复了些许生机。
他奏请朝廷,让泰宁节度使李系当他副手,并兼任湖南观察使(治所长沙),率五万精兵屯驻岭南至内陆的交通要地潭州(湖南长沙),以阻黄巢北归之路。
李系是中唐名将、西平王李晟的曾孙,典型的“赵括式”干部,嘴能忽悠却无实才。
王铎只因他祖先是良将,就把如此重担交付于他,实在有些牵强,导致后来的黄巢偏偏就在此地打开了回师内地的口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