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明清火器发展

作品: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作者:一口吃掉彩虹|分类:历史|更新:2025-03-31 20:25:31|字数:8278字

一些人对于这个说法不认可,依旧坚定认为是所谓的封建制度或者儒家限制了华夏。

那今天,咱们通过明清火器的发展来看看,以上两句话到底是什么个样子呢。】

...

“废物建奴!”

各路皇帝纷纷开始咒骂了起来。

画面被映射上天幕,清朝的皇帝们个个都是面红耳赤,浑身颤抖,气到爆炸了。

但这一次,乾隆也没有开骂了,因为他担心又出丑。

...

【首先,火器的发展,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火药。

火药的发明时间,有可能是在唐朝,也有可能是在先秦时期。

根据《范子计然》记载:“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

这就是火药最早的配方。

为啥是这个配方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古代人迷信,认为如果人能够吸收了金属和石头的特性,就能像它们一样长存于世,所以炼丹师们就经常拿各种矿来炼丹,因此吃死了许多的皇帝,就比如唐朝的皇帝,吃丹药吃死的就很多。

第二,就是因为蜂蜜的营养和黏性的特质,经常被用来搓药丸。

而蜂蜜是有机物,不充分燃烧的时候就会产生碳,所以就有了这个配方。】

...

“朕...简直...丢脸啊!”唐太宗李世民有些脸红的说道。

...

“哎,难道就没有方法能够长生吗?”秦始皇长叹了一口气,又往嘴里塞了一粒大蒜。

...

【而范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被誉为商人的祖师爷的陶朱公---范蠡。

至于计然,学者们认为应该是范蠡的师傅。

不过,这本《范子计然》只是据传是范蠡写的。

其内容则是最早出现在有小太宗之称却吃丹药吃死的唐宪宗李纯时期的大臣马总所编纂的《意林》一书中。

这部书,收纳了很多诸子百家的内容,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籍,只不过后来也没遗留下来多少。

没错,它就叫意林!

只不过,在现代,某个杂志也用了这个名字,但因为早年其内容里充满了各种虚构的西方人如何如何社会发达,品德高尚,工作认真等等...,因此被现代网友称为了跪族觉醒四大神书之一。

要是让那位马总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气炸了。】

...

“什么玩意?”

唐宪宗时空,被点名的马总一脸懵逼的看着天幕。

...

“怎么又是跪族!恶心!”

秦始皇冷哼了一声。

...

【所以,到底是先秦时期就有了火药,还是唐朝才出现火药,也难以说得清楚。

不过到了将火药运用于军事方面,确实是始于唐代,但都是很原始的运用。

比如将火药装在袋子、罐子里面,点燃了用抛石机之类的东西扔出去。

后面逐渐出现了将火药装在竹管里面,点燃了用弓箭射出去。

这些,主要就是利用火药能剧烈燃烧的特性,当做是引火物去引燃其他东西的。

到了宋朝,火药的运用方式更多了,并且在战场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

比如猛火油柜,就是将原生石油之类的东西装在车子里面,用一根管子加上液压装置,将点燃的猛火油喷出去。

又比如霹雳弹,内层包火药,外层裹猛火油(石油),点燃了用抛石机入敌阵,随着火药的引燃,发生爆炸,将石油炸得到处都是,烧敌人的,同时剧烈的烟雾还能用来熏人和遮挡视线。

后来,还有人往里面添加砒霜什么的毒药,用来产生毒烟,增强杀伤力。

不过,这些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火器。

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应该是从突火枪开始算起。

但,突火枪最开始也是用的猛火油和火药,乃是将其装在厚厚的竹管里面,利用火药爆燃产生的推力,将猛火油喷出去烧敌人,射程最多十来米,其实跟猛火油柜差不多,只不过更加的轻便。

到后来,有人往突火枪的竹管里面添加了子窠(石头,铁块什么的),这才真正算得上是火枪原型了。

再往后,就有人将竹管换成了铁管!

当然,这个时期的这些火器,杀伤力有限,所以主要还是用来引燃其他东西。

在蒙元时期,突火枪进一步演变,进而出现了火铳,碗口火铳,火炮等管状火器。

最开始,这些火器一般用青铜制造,后面又用上了生铁。

同时,这些火器技术也随着蒙古多次西征,逐渐传播到了西方。

西方逐渐开始发展火器技术,并最终将其发扬光大。】

...

“可恶的蒙古蛮子!都怪你们!”赵匡胤怒骂了一句。

...

“好你个赵老二,这还能怪我们?这些技术藏又能藏到什么时候呢?早晚都得被人学去,自身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怪就得怪建奴!”

忽必烈勃然大怒!

...

两人的跨时空联动上了天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方便以后阅读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第459章 明清火器发展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第459章 明清火器发展并对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