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站在营帐内,眉头紧皱,心中焦虑不安。他不知道自己在此时此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最佳的选择。
然而,他心里明白,无论如何,自己都必须要格外小心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给敌人可乘之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嗣昌终于下定决心,高声喊道:“来人啊!”
门口的士兵闻声立刻快步走进营帐,单膝跪地,等候杨嗣昌的指示。
杨嗣昌面色凝重地看着士兵,沉声道:“传我命令,大军立即加强戒严!多派遣一些侦察兵,密切监视敌军的动向,绝不能让敌人有丝毫的机会!”
“是,督师大人!”士兵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然后迅速起身,转身离去,去传达杨嗣昌的命令。
杨嗣昌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他的心情依然沉重。他知道,仅仅加强自身的防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知其他三路大军,让他们也提高警惕。
于是,杨嗣昌再次喊道:“来人!”
另一名士兵赶忙进入营帐,躬身行礼。
杨嗣昌吩咐道:“速派快马去通知三路大军,告知他们当前局势严峻,务必多加小心,不可掉以轻心!”
“遵命,大人!”士兵领命后,也匆匆退下,去执行杨嗣昌的命令。
没过多久,明军大营的大门缓缓地被推开,发出一阵沉重的嘎吱声。
随着大门的开启,几匹快马如离弦之箭一般疾驰而出,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狂奔而去。马蹄声响彻云霄,扬起一片尘土,仿佛预示着一场紧张的行动即将展开。
与此同时,营内的士兵们也在忙碌地奔走相告,不断地将杨嗣昌的命令传递下去。
他们的声音在营帐间回荡,形成了一道接力的人链:“督师大人有令,小心戒备,不得大意!”这道命令像一阵疾风,迅速传遍了整个大营。
然而,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却有两个人对杨嗣昌的命令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
其中一个是左良玉,他刚刚吩咐完属下将杨嗣昌的命令传达下去,便冷哼一声,自言自语道:“哼,我看姓杨的真是越活越回去了!”他的语气充满了轻蔑和不满。
另一个人是李国奇,他显然与左良玉持相同的看法,连忙附和道:“可不是嘛,要我看,伪唐也就只有龟缩着,把咱们拖到粮食吃完的那一天,我就不信他们还真的有勇气和实力来进攻咱们。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敌人的轻视和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原来杨嗣昌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保护他自己的目的,可谓是煞费苦心啊!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所以他特意留下了好几个军中将领。
这些将领可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过人之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将领长期战斗在一线,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应对策略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面对组织混乱、缺乏训练的起义军,他们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防守反击,他们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战功赫赫,不断地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晋升。官职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起义军的轻视也与日俱增。
在他们眼中,起义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就如同冢中枯骨一般,不堪一击。
然而,杨嗣昌毕竟是个文官出身,对于军队这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来说,他的背景显然有些格格不入。
尽管明朝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文轻武的现象,文官相对于武官确实拥有绝对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官们会因此而对他心悦诚服。
杨嗣昌担任督师之后,在处理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得并不出色。他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也未能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功劳。
在率领众多大军与张献忠作战时,他竟然让张献忠成功逃脱,这无疑让他在众将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如此一来,杨嗣昌在军队中的威望逐渐下降,众人对他自然也就越发地不服气了。
众人之所以会执行杨嗣昌钦差大臣所发布的命令,无非是看在他那钦差大臣的面子上罢了。
然而,若要他们真正认真地去执行这些命令,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也只是表面上让属下去传达杨嗣昌的命令,实际上内心却对这些命令不以为然。
杨嗣昌对于这种情况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也不敢把事情做得太过分,毕竟他还需要众人的支持和配合。于是,双方就这样一直维持着一种颇为诡异的平衡状态。
然而,就在他们对杨嗣昌的命令视若无睹、不以为意的时候,他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大唐的军队早已分成了两拨,正悄悄地、秘密地出发了。
今天晚上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平常。天空很干净,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云朵,一个大大的月亮就挂在那里,光线很是明亮,显得星星都十分的稀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