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因为不稳定,因此的人读书人少,村里能够出一个已经是很稀少的了,而能够科举出仕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了。
现在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这些长者们也都欣然应允,不带半点犹豫的。
见母子俩回来了,徐宝妮放下手中正衲的鞋底,高兴的迎上来。
“娘,大哥的事情办得怎么样?”
双双点头,“放心,已经办妥了!明天咱们去镇上找大哥的夫子就行了。”
“那好,你们快进来歇歇。”说着一人给倒了一杯温水。
徐哲行进门放下手中的篮子,接过妹妹的水道了声谢。
之后放下茶碗,就进自己房间温书去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知道自己身上的重担与责任。
为了不让娘辛苦赚来的银子打水漂,自己也一定要努力,最好能一次通过。
宝呢则是继续衲鞋底,这是她外祖母徐小草教她的,以前自然也教过原主。
可惜原主却不管怎么学,就只往手指头上扎。
看得她祖父祖母爹爹,跟几个兄长都心疼不已。
最后她祖母不管怎样也不许她娘教了。
反倒是宝妮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做的有模有样。
更因为她从小跟外公学打猎,力气大,衲的鞋底针脚又紧又密。
双双拒绝了两孩子要她回屋躺着的要求,而且径直去后院劈柴,她是只要有时间就会把柴房填满的。
这时,院子外面传来徐大山婶婶的声音。
“大山家的,有没有在屋里头?”
“在嘞!”
双双赶紧放下手中的斧头往前院走去。
徐大山从军以后,原主刚开始对徐家人都不愿意搭理。
然而这些年徐有根一家子,上上下下都是默默的替原主做了很多事。
比如原主的两亩地,这些年从来就没有原主插过手。
都是徐家人帮她下种插秧,到最后把粮税交了之后,就会把剩下的粮食一粒不少的给她送过来。
原主也慢慢的软化了对他们的态度,两家这才慢慢的走动起来。
来到前院,果然是徐大山的叔叔徐有根还有婶婶袁氏,正坐在桌子旁,桌子上还放了一篮子鸡蛋。
宝妮正在给两人倒茶。
“叔翁婶娘,你们怎么有时间过来了?”
“我们听说你醒了,还听说今年墩子要去参加考试,所以过来看看。”
徐有根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慈爱跟欢喜。
说起来徐大山可是他一手带大的,因此墩子也是他的亲孙子,能不高兴吗?
“是的,宝妮去把你大哥喊出来,给你叔祖父叔祖母见礼。”
“别别别别别,千万别去打扰他,这孩子辛苦着嘞!我们又不是第一次见,还用得着见礼?”
袁氏赶紧拉着宝妮,让她别去打扰徐哲行。
接着夫妻俩对视了一眼,徐有根从袖袋里掏出一个灰色的布包。
“大山家的,墩子去考试,这也是我们徐家的大事。
叔翁往常也是个没本事的,说来这几年还是多亏了你,才赚了点铜钱才给你俩堂弟娶了媳妇。
这钱是墩子几个叔父给凑的,你也别嫌弃,算是给墩子凑个路费。
还有这些鸡蛋,你留下给墩子吃,让他好好的补补,争取考个好成绩,也为咱老徐家争争光。”
边说徐有根边把布袋打开,粗略一看,里面有十来贯加两串铜板。
“叔翁,婶娘,这个你们还是收起来吧。
考试的盘缠我都给墩子准备好了,你们不用担心的。”
“浑说什么?这是我们当祖父祖母,还有几个叔翁给墩子的一番心意。
墩子要努力学业,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你代替他收好就是了。”
最终双双还是伸手接过了徐有根手上的灰布包。
现在她有些理解,当初徐大山为什么一定要去服兵役了,有时候真心换真心才能更打动人心。
等老两口走后,双双再次叹气,片段里老两口眼睁睁见到两孩子死了,很是内疚。
认为对不起出征在外的徐大山,慢慢的竟是一病不起,没出三个月就这么去了。
再次叹了口气,再次来到后院,把劈好的柴整理好。
这时宝妮的声音从前面传来,“娘,过来吃饭了。”
双双看了看天色,应该是申时正,也就四点钟左右。
这里的人大都是吃两餐,因此上午都是十来点,到了下午就是三四点钟吃了。
应了声好,放下手里的活计,洗了手就进去了。
一进屋看到桌子上那盘炒野菜,面上不显,心里却叹了口气。
农家人就是这样,有两个钱要花到钢刃上。
其实徐家并不穷,原身每日在山中晃悠,总能弄点什么去集市上换换铜钱。
但是就因为家里有个读书人,所以平时那也是能省则省。
双双再次叹了口气,她觉得在这里短短时间内所叹的气,简直比之前一辈子还多。
对宝呢说,“宝呢,明天我跟你大哥要回镇上,你等会儿把养的野鸡杀一只放火上熬汤,明天给你大哥补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