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传最先反应过来,点了点头:
“大统领这个思路……有道理。如果只是给公务员、教师、军警这些端‘铁饭碗’的人普涨10%工资,这笔开支完全靠增发货币来解决的话……从货币总量角度看,风险可控。”
他这个央行行长是银行家出身,对货币这东西门清。
“咱们南洋现在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工厂多了,生产的东西多了,每年社会运转需要的货币总量,本来就在快速增加。
适度增发货币,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只要不瞎搞,就不会出大事,不会变成废纸。”
陈振传给出了专业肯定。
张广松也彻底明白了,猛地一拍大腿:
“妙啊!大统领!咱们现在的工业,太依赖外面了!吃的喝的用的,还有机器零件,好多都指望着卖到国外换刀乐。
自己家里人反而消费不起自己产的东西!您这招,是先给最稳定那批人发钱,让他们带头花,把内循环给带起来!”
另一边,一直在思考的白宏盛脑子一转,又提了个更猛的建议:
“不过,光靠端铁饭碗的消费,带动上游还是慢了点。咱们能不能学学白鹰当年对付大萧条那招?搞大规模基建。”
“修路,修桥,修港口,修水库,直接征集民工,发工资。这钱直接就进到产业工人和民工手里了,刺激效果更直接、更快。”
张弛乐了,指着白宏盛:
“哎呀老白,我刚才还说你这人保守,你这转头就给我来个更激进的。你这弯转得够急啊、”
陈振传比较谨慎,适时地泼了点冷水:
“大统领,白部长的想法好,但有个问题。咱们也是签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南洋元理论上是要和刀乐挂钩的。”
“小幅度增发问题不大。但如果要搞大规模基建,那印的钱可就海了去了。
最好……咱们手里得有足够的硬通货,比如黄金,或者刀乐外汇储备,做压舱石。不然,国际上对咱们南洋元的信心可能会动摇。”
这话让热闹的气氛稍微冷静了点。
张弛摸着下巴,陷入思考。
钱从哪来?
一个念头冒出来:大规模借外债?或者,把刚开张没多久的星洲股票交易所,彻底对白鹰那边的资本开放?
好处明摆着,肯定能引来大把大把的热钱,刀乐哗哗地进来,短期内能让南洋经济坐上火箭,基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但缺点也致命。
等于把自己的经济命门交一部分到别人手里。
就像他前世见过的某些国家,白鹰资本一抽走,立马金融危机,货币暴跌,几十年白干。
“借债开放……” 张弛沉吟着,“来钱快,但后患不小啊……”
他看看眼前三人。
白宏盛眼神热切,显然是基建派的。
陈振传面色谨慎,是稳健派。
张广松则有点紧张,大概是觉得这话题涉及钱太多,他有点晕。
张弛忽然笑了,有了决断。
“饭要一口一口吃。” 他敲了敲桌子,“公务员涨工资这事,先搞起来。印钱的量,老陈你把握好度,稳住基本盘。”
“基建也要搞,但不能一下子铺太开。挑几条最关键的战略公路和港口,还有首都仰光周围的地区建设,先干起来。资金嘛……”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外债可以借一点,交易所也可以慢慢对外资开放一点,但必须设门槛,严监管。主动权必须握在咱们自己手里。想薅咱们羊毛,没那么容易。”
“就这么定了,老白牵头做具体方案,老陈把控金融风险,广松你们内阁负责把涨工资的事落实到位,务必尽快把钱发到大家手里。”
事情定下来了,张广松却还有点犹豫,筷子拿起来又放下,最后还是没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
“大统领,这…又是涨工资,又是搞基建,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咱们国库,怕是要赤字高筑啊。这…这欠一屁股债,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他这话说出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别说南洋了,放眼全世界,这会儿的主流观点都认为,政府嘛,就得像过日子一样,量入为出,精打细算。
最好呢,是既没内债,也没外债,国库充盈,那才是好政府、好财政。
欠一屁股债?那是败家子,是财政失控,说出去都丢人。
陈振传和白宏盛虽然支持计划,但听到这话,神色也稍微凝重了些。
显然,张广松的担忧,他们潜意识里也有。
张弛却笑了,放下汤碗,看着三人:
“老张啊,你这想法,过时了!”
他一句话就把三个人都吸引住了。
“你们啊,还把政府当做一个大户人家来看,觉得欠债就是败家。不对!”
张弛身体前倾,用最通俗的话开始解释:
“咱们南洋现在是个啥情况?就像一块刚开垦的荒地,肥力足,阳光好,雨水也够,种子撒下去就能猛长。”
“但问题是,咱们缺好锄头,缺好犁,缺把粮食运出去的好路。这些东西(指基建和教育投入),私人老板短期内不愿意投,也投不起,回报太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