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病重。不久汉文帝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时年四十六岁。在位二十三年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汉文帝与继任的儿子汉景帝在位的时候,与民休息,轻薄徭,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一共在位十六年,四十八岁时去世。死后,其与王皇后之子刘彻即任为下一个皇帝,是为汉武帝。
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法,严禁诸侯王参政,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相权,依靠亲信、近臣参与决策,形成中外朝制,又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文化上建立正规的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但他迷信神仙,热衷封禅和郊祀,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多次卖官鬻爵,又重用宦官。在位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统治集团内部亦愈发激化,酿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
后元二年(前87年),七十岁的汉武帝刘彻驾崩,由霍光扶持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五人共同辅助朝政。
在元凤元年(前80年)的元凤政变之中,汉昭帝刘弗陵诛杀了上官桀等人,信任霍光。霍光独揽大权,继续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理国家。
元平元年(前74年),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病逝,霍光等人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是刘贺因为行为过于放纵,在位仅二十七日就被霍光所废。
霍光又迎立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开始亲理政事。
霍氏一门飞扬跋扈,暗中下毒毒死汉宣帝的妻子许皇后,并且意图谋反,汉宣帝知道后,将其族尽灭。
汉宣帝原来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在“巫蛊之祸”后流落在民间,因此深知百姓疾苦,而励精图治。
汉宣帝大力整顿吏治,慎重选择地方官,“信赏必罚”,曾宣称“与我共此(治理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使在位期间涌现了一批“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宣帝还借公田来安置流民,时常派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又听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设置常平仓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并多次下诏扶助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群;改革漕运政策,减省关东漕卒半数以上。宣帝统治时期,被誉为“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史称“中兴”。汉朝再度迎来盛世。
汉宣帝时,国力颇盛,史称孝宣之治。
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刘奭幼年丧母,也差点被霍氏一族所害。宣帝除掉霍氏家族后,挑选后宫中素来谨慎而无子的女子王婕妤,立为皇后(邛成太后),让她抚养太子刘奭。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10日),汉宣帝驾崩,癸巳(前48年1月29日),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号为“初元”。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汉元帝的儿子刘骜被立为太子。
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有一次元帝急诏刘骜,他不敢横越驰道(皇帝专用道路),绕了一圈迟迟才面见元帝。汉元帝知道了事情始末之后,非常的高兴,下令太子可以直接穿越驰道。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病卧后宫,傅昭仪及其儿子定陶王刘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却难得见上皇帝一面。王政君和刘骜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就在这关键时刻,史丹借着贴身宠臣的身份可以直入寝殿探病,趁寝殿中只有元帝一人时,独自闯入室内,伏在元帝床前声泪俱下地为太子求情。元帝心肠软,“优游不断”,见史丹泣不成声,竟大为感动,长长叹了一口气,表示不会废黜太子。史丹听后心里有底,连连叩头请罪。汉元帝接着说:“我的病恐怕不会有好转的可能,希望你好好辅佐皇太子,不要辜负我的重托!”刘骜皇太子的地位这才稳定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