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252年/253年-310年8月29日),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人,一说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阳)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304年-310年8月29日在位),军事统帅。匈奴冒顿单于之后(一说为刘氏伪冒之称),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
刘渊的母亲呼延氏也是匈奴人,大约在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或嘉平五年(253年)生下刘渊。刘渊自幼就十分聪慧伶俐。呼延氏去世时,他年仅七岁,就像大人一样号哭不绝,哀感四邻。宗族部落的人都为之赞叹。当时的司空王昶听到此事,也派人送来办丧事用的财物,以褒奖刘渊的孝道。
成年后的刘渊,身高八尺四寸,胡须三尺余长,体态魁伟,一表人才。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以善于相面着称,据说他们在见到刘渊后,大惊失色说:“此人形貌非凡,平生头一次看见。”于是对刘渊非常崇敬,甘居其下与之交结。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也虚襟与刘渊交友,命其子王济拜见刘渊。
太康十年(289年),西晋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刘渊任北部都尉。杨骏辅政期间,又以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正式承认了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领导地位。元康(291年-299年)末年,由于受到叛逃出塞部民的牵连,他被免官。就在此时,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奏请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其脱离五部,在邺城任官。
此外尚有略阳氐杨茂搜,亦据住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
杨茂搜,本姓令狐,杨飞龙的外甥。元康六年(296年),杨飞龙因无子,所以收养外甥杨茂搜为养子,改其姓杨。杨茂搜躲避齐万年的扰乱,于同年十二月,从略阳率领部落四千家回去保卫仇池,自己封号为辅国将军、右贤王。关中地区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都去依附杨茂搜,杨茂搜对他们接纳安抚;想要离去的人,也保护他们,送给他们财物。
除杨氏以外,更有巴氐李氏,巴氐人的祖先最早定居于四川西部的宕渠,称为“板盾蛮”,因巴人称赋为“賨”,故又称板盾蛮为“賨人”。
秦汉时期,賨人主要居于四川嘉陵江、渠江及川东长江流域一带。据《华阳国志》载:“汉高帝……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板盾人)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民(板盾蛮),要与共定秦,罗、朴、鄂、庹、夕、龚、昝七姓不供租赋。”
从前秦始皇并吞六国,在巴地设黔中郡,薄赋人口,令每岁出钱四千,巴人呼赋为賨,故号为賨人。东汉季年,张鲁据汉中,賨人李氏,挈族依鲁,鲁为魏武帝曹操所灭,徙李氏全族五百家,至略阳北上,名曰巴氐。
他们的部落首领李虎被曹操授予将军之职,后又迁到略阳以北的氐族地区,因是巴人居住到了氐人的地区,故称之为巴氐人。又《蜀录》云:李特祖父归降曹操,“徙内者即散居陇右诸郡及三辅、弘农,所在号为“巴人”。
当时李虎之子李慕和孙子李特,既是巴氐人的首领,又是朝廷的官员。李特后来率巴氐人、羌人入蜀,是因为西北氐人齐万年叛乱,“关西扰乱,频岁大饥”,所以“入蜀就食”,后来又占据四川,建立了割据政权,并不是因为失地问题。十多万巴氐人、羌人进入四川后,其实是靠抢劫为生,“特等聚众,专为寇盗,蜀人患之”。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氐人齐万年造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进入汉川的有几万家,其中包括李特兄弟。在迁移路途中,常有病和穷苦的人,李特兄弟救助赈济、保护这些人,从此得到众人之心。流亡的百姓到汉中后,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不允许,派侍御史李宓持节前往慰劳,同时监察他们,不让他们进入剑阁。李宓到达汉中,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说:“流民有十万多人,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如果东往荆州,水流湍急危险,而且没有船只。蜀地有粮食储备,百姓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前往那里解决吃饭问题。”朝廷听从李宓的意见。从此,流民散布于梁州、益州,不能禁止。李特到剑阁时,观看当地险峻的地势,不由得长叹说:“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才能平庸、低下的人吗?”同李特一起逃荒的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人都很惊叹,认为李特很不是一般。
日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作者在此先一一介绍五胡。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时期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被迫强迁的人口数量多,规模大,民族成分复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