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得了此言,好似皇恩大赦一般,当即叩首告退。当天夜里就好放心安睡了。
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汉景帝说道:“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才有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
申屠嘉碰了这个钉子,只好顿首谢过,起身退归。回至相府,申屠嘉懊恼得不可名状,府吏等从旁惊问,申屠嘉顿足说道:“我悔不先斩错,乃为所卖,可恨可恨!”
说着,喉中作痒,吐出了一口粘痰;色如桃花。府吏等见了,相率大惊,连忙令侍从扶申屠嘉入房卧榻,一面请医生调理。俗语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申屠嘉之病是因晁错而起,晁错不除去,申屠嘉如何能痊愈?眼见是日日呕血。服药无灵,终致毙命。急性子终难长寿。汉景帝闻丧,总算遣人赐赙,予谥曰节,便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且擢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暗地生欢,不消细说。
惟大中大夫邓通,当时已经被免去官职,他还怀疑是因为申屠嘉的反对,把他弹劾才令自己被免去官职的。到了申屠嘉已经病死了,邓通又想着运动起复,哪里知道免官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吮痈遗嫌,结怨汉景帝,汉景帝刘启把他黜免的,他却还想做官,岂不是求福得祸么?
哪知一道诏令下来,竟把他拘系在牢狱之中,饬吏审讯。邓通还没有认识是何原因,至当堂对簿,方知有人告发邓通曾偷偷跑到境外(西南夷地区)铸钱。
这种罪名,全是捕风捉影,怎得不极口呼冤。偏偏问官隐承上意,将假成真,一番威逼诱导,硬要邓通自诬,邓通贪生怕死,只好依言直认。及问官复奏上去,又得了皇帝一道严诏,收回严道铜山,且将家产抄没,还要令他交清官债。邓通已做了面团团的富翁,何至官款未还?这显是罗织成文,构成此罪。邓通虽得出狱,已是家破人空,无从居住用食。还是馆陶长公主,记着汉文帝刘恒的遗言,不使其饿死,特遣人带给邓通钱物,作为赒划救济。怎晓得那一班虎狼一样的官吏,专门就知道逢迎当今天子,竟把邓通所得的赏赐,悉数夺去。甚至浑身搜检,连一个簪子都不能收藏。可怜的邓通得而复失,仍变做两手空空。长公主得知此事,又私下给予衣食,叫他托词借贷,免为吏取。邓通遵着密嘱,用言搪塞,还算活了一两年。后来馆陶长公主无暇顾及,邓通为此不得一文钱,没办法只有寄食在别人家,有朝餐,无晚餐,终落得奄奄一息,最后活活饿死,也正是应了相士的前言。大概是劫数难逃,吮痈何益?
惟晁错接连升任,气焰越来越嚣张,曾与汉景帝刘启计议,请减削诸侯王的土地,第一着应从吴国开始下手。所上表的议案,大略说的是:
前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半有天下。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恣,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潜谋作乱,今削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则反迟,祸大。末二语未尝无识。
以上这些话的意思说的是:(从前高帝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又年幼,就大封同姓的人为王。因此高祖的庶子悼惠王被封为齐王,统辖七十二城。他的弟弟元王被封为楚王,统辖四十城。他哥哥的儿子刘濞被封为吴王,统辖五十多城。分封的这三个庶孽,就已分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由于以前有太子被杀的隙嫌,假装生病不来朝拜,按古法罪当处斩。汉文帝不忍,便赐他倚几、手杖,对他算是仁至义尽。但吴王不思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奢,到铜山铸钱,煮海水成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计划叛乱。现在削弱他,他也造反,不削弱他,他也造反。削弱他,他造反快,所造成的祸害小;不削弱他,他造反慢,所造成的祸害大。)
汉景帝刘启平日里,也是怀着这个心思的,欲削王侯。既得晁错的建议,便令公卿等复议朝堂,朝堂之上,大众莫敢驳斥。独独詹事窦婴,力言此事不可,于是汉景帝只好将晁错的建议暂行搁起。
窦婴,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武邑县)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从侄,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因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官虽不过詹事,未列九卿,但为窦太后亲属,却是有此权力,所以不畏晁错,放胆力争。晁错当然恨窦婴,惟因窦婴有内援,却也未便强辩,只得暂从含忍,留作后来图计。
汉景帝三年冬十月,梁王刘武由镇入朝。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是窦太后。由淮阳迁徙梁国,事见前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