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纪唯唯受教,出宫报告父亲全尚。全尚素无远虑,竟向妻子孙氏漏泄,孙氏即使人报告给孙綝。但顾母家,不顾夫族,全尚居然没有考虑,导致被妇人误事,往往如此。
孙綝闻报大怒,夜晚让弟弟孙恩袭击执拿全尚,并在苍龙门外,诱杀刘承,然后引兵包围王宫。
吴主孙亮亦愤不欲生,上马带鞬执弓欲出,说道:“孤是先帝的嫡子,在位已有五年,谁敢不服从?!”
侍中近臣及乳母等一起拉住孙亮。孙亮终于不得出,哀叹二日不进食,并责备全皇后道:“你父亲如此昏庸,几败国事!”
全皇后长得很有姿色,又对着孙亮楚楚可怜的哭泣,孙亮不忍心再责骂。
又召来了她的兄弟全纪,全纪说:“我父亲奉诏不慎,辜负了陛下,我没有脸面再见圣上了。”说至此,竟拔剑自刎。可谓烈士。
使人当即返报,孙亮不胜叹息,全尚想设法解围,哪知孙綝敢作敢为。
孙綝让光禄勋孟宗上告宗庙废孙亮帝位,并召群臣商议道:“少帝精神错乱,不可以处大位,继承社稷,我已经告诉先帝废掉他了。各位有不同意的,提出异议。”
群臣都很害怕孙綝,说:“都听将军的。”孙綝让人以孙亮的罪状班告远近。尚书桓彝因不肯签名,被孙綝当场杀死,又遣中书郎李崇,带兵入宫,夺取玺绶,逼迫孙亮夫妇出宫,由将军孙耽,押送就国,孙亮始终无法,只好挈带家眷去讫。
孙綝复徙全尚至零陵,全公主至豫章;全尚在途中,又被孙綝派人刺死,但是没有刺杀全公主。孙綝欲自立为主,恐众人舆情不服,商诸典军施正,正劝孙綝迎立琅琊王孙休。
孙綝于是令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孙休入都。孙休曾经梦见乘龙上天,但是所坐的龙有首无尾,惊为奇事。乃是不得传子之兆。
至是孙休启行至曲阿,有老人于孙休前请道:“事久变生,愿大王速行。”孙休乃兼程入都,留驻便殿。
孙恩奉上玺绶,三让乃受,即日登正殿嗣位,下令大赦,改元永安。时年,东吴皇帝孙休二十三岁。
孙綝志得意满,开始肆意妄为,甚至破坏民间信仰,烧掉伍子胥庙,又破坏各地的佛寺,斩杀僧人。孙休即位后,孙綝自称草莽臣,到宫门上书说:“臣自我反省,不是主持国家大政之才,只因是皇上近亲,地位才居于群臣之上,损伤皇帝名声,污坏皇位,罪责昭彰,寻究罪过,日夜忧惧。为臣听说天命辅助诚信,必定亲近有德之人,故此周幽、厉二王失去法度,而宣王中兴。陛下有圣明的德行,继承帝业,应得贤良辅佐,以此调谐朝政,即使唐尧那样德行盛广,尚且需要后稷与契的辅佐,以协助明圣的德行。古人有言:‘显出能力就列位任职,没有能力就辞官离任。’为臣虽然竭力施展自己的能力,但对各种朝政没有什么补益。谨此呈上印玺绶带符节斧钺,退归故里,以此给贤者让出道路。”
死期将至,何必做作?
孙休特旨慰谕,命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孙恩、孙干、孙闿皆晋爵加官,余亦封赏有差。
先是当初诸葛恪死后,李衡请求离朝,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当时琅琊王孙休在丹阳,李衡数次依法管孙休,李衡的妻子习氏每每劝谏李衡,李衡不听。而孙休经常受到李衡侵扰,只得上书请求迁往他郡,最终迁徙会稽郡。
永安元年(258年)的时候,孙休登基,李衡惧孙休报怨,意欲投奔魏国。习氏复谏道:“不可,您本是一庶民,蒙先帝提拔过重,才有今日。您已数作无礼,而又自己猜嫌,逃叛求活。如今以此投奔北方,又有何面目见中原人?一误已足,奈何再叛主降虏呢?”义正词严。
李衡皱眉道:“那我该怎么办?”
习氏道:“琅琊王素来好善求名,此时他正欲自显德行于天下,终究不会因私怨杀害您,此事显而易见。您可自首到狱,表列此前过失,明求受罚。如此他必会亲自召见并优待饶恕您,那就不仅是活命而已,妾料君不但免祸,并可复官。”
李衡听从妻子的建议,上表请求受罚。吴王孙休下诏:“丹阳太守李衡,因往事之过,向有关部门自首。昔日齐桓公不计较管仲射钩之仇,晋文公不追究勃鞮斩袖之袪之事,在君为君,今遣李衡返回丹阳郡,勿令其疑。”
吴帝孙休仍然令李衡还郡治事,并加威远将军职衔。
后来李衡每次要置产业,习氏都不准,李衡后来密派家客十人到武陵龙阳汜洲上盖宅子,并种上千株柑橘。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你母亲讨厌我置产业,因此我们家穷到如此。但我在荆州有千头木奴,你不要担心未来衣食,它们每年会给你一匹绢,也足够你日后生活了。”
李衡死后二十余日,其子把李衡的话告诉了习氏,习氏说:“这应该是去种甘橘了,李家有十户家客失踪七八年了,他们必是被你父亲派去盖宅了。你父亲常提及太史公说过的“江陵千树橘,当封君家。”我和他说:“且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地位高贵而能守贫”,那正好,用此何为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