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姬能孝事父母,深得亲心。
太和二年(228年),王元姬十二岁时,祖父王朗去世,王元姬非常哀伤、痛哭流涕,发自内心,父亲王肃更加珍惜重视她。
太和五年(231年),十五岁的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婚后育有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辽东悼王司马定国、齐献王司马攸、城阳哀王司马兆、广汉殇王司马广德及京兆公主。
王元姬对公婆竭尽妇道,谦虚谨慎,自我控制的对待其他人,使得妻妾之间井然有序。
甘露元年(256年),王肃去世,王元姬在为父亲守丧期间,身体羸弱瘦不胜衣,一说话就掉眼泪。
王元姬之子司马兆与司马定国、司马广德三人,均皆早夭,惟司马炎攸尚存。
司马炎,字安世,姿表过人,司马炎虽据说有“发委地,手过膝(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的“非人臣之相”,且在司马昭诸子中居于嫡长子的地位。
但他的弟弟司马攸(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其弟司马昭把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兄长司马师)“性孝友,多才艺”,为人“清和平允”,更受司马昭的喜爱。司马昭曾表示,天下是兄长司马师打下来的,将来的王位自然应该归属司马攸。
为了夺取世子名位,司马炎极力拉拢父亲身边的要臣,得到了山涛、贾充、何曾、裴秀等人的支持,并有羊琇等为自己出谋划策,终于在司马昭死前三个月,即咸熙元年(264年)的十月份正式被确立为晋王世子。
在取得世子名位的同时,魏帝曹奂又在同年早些时候先后授予他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等职权,等同于“鲁公拜后之义(指像鲁公伯禽获得父亲周公辅佐君王的地位一般。
司马炎篡位时,正值壮年,春秋鼎盛,大有可为,初政却是清明,率下以俭,驭众以宽。
有司奏称御牛丝靷,已致朽敝,不堪再用,有诏令用麻代丝。高阳人许允,为司马昭所杀,允子奇颇有材思,仍诏为太常丞,寻且擢为祠部郎。海内苍生,讴歌盛德,哪一个不望升平?但天下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主炎正坐此弊,所以典午家风,午肖马,典者司也,故旧称司马为典午。不久即坠呢。这事备详后文,看官顺次细阅,自见分晓。惟晋主司马炎的庙号,叫做武帝,作者沿着史例,便称他为晋武帝。
且说晋武帝司马炎已经篡魏,复力惩魏弊,欲意更新。他想魏氏摧残骨肉,因致孤立,到了禅位时候,竟无人出来抗衡,平白地让给江山,自己虽侥幸得国,若使子子孙孙,也像曹魏那个时候孤立无援,岂不要仍循覆辙么?
于是晋武帝司马炎思患预防,大封宗室,授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司马干,(司马懿第三子)为平原王;司马亮乃是司马懿的第四子,为扶风王;司马(亻由)是司马懿第五子,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懿第六子司马京早卒。司马骏为第七子。司马肜乃是司马懿第八子,为梁王,司马伦乃是司马懿第九子,封为琅琊王,皇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
司马鉴与司马机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异母弟。还有从伯叔父,及从父兄弟,亦俱封王爵,列作屏藩。名称不详,因无关后来治乱,所以从略。上文如司马亮如司马伦,为八王之二,故例须并举。
然后进升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鲁公,尚书令裴秀为钜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兼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兼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兼朗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兼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此外文武百僚,各加官进爵有差。
转瞬间已过残腊,便是泰始二年,元旦受朝,不消细说。有司请建立七庙,晋武帝司马炎恐劳民伤财,不忍徭役,但将魏庙神主,徙置别室,即就魏庙作为太庙,所有魏氏诸王,皆降封为侯。
泰始二年(266年),晋武帝司马炎先后颁布过一些旨在移风易俗、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
(一)撤销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督军,宣布解除对他们的禁锢。
(二)废除曹魏政府对出镇、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
(三)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并把像傅玄、皇甫陶、崔洪等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吏委任为谏官105,以广闻博见,开直言之路。
(四)提倡节俭。他把原御府的珠玉玩好之物分赐臣下,自己不留。又下令削减各郡国政府对皇室的贡调,禁止乐府排演开支较大的靡丽百戏,停止有司制作各种游戏田猎的器具。
此外,在用人方面晋武帝司马炎尽量不计旧怨,起用某些原属于曹魏集团的官吏。如太常丞许奇的父亲许允因参与魏帝废黜司马师的密谋,事情泄露后被流放而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