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各地农业信息汇总到农部。
全区有耕地三百五十万亩,今年新增耕地二十万亩(垦荒)。
粮食产量约三百八十万石。
种植玉米五十亩地,产量六十石。
这个产量令刘学勤略微失望,他记得后世玉米产量起码是十石往上的,看来现在的种子化肥跟不上,产量也相差甚远。
但玉米比小麦有两个显着优点,一是不挑土地,山上都可以种;二是收获的劳动强度小很多。推广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土豆种了五百亩,产量二千石,亩产约四石。
由于刘学勤知道红薯的扦插技术,在红薯推广上比大明快了一步,今年内地各县都多少种了些,总共有八千亩之多,产量近五万石,亩产六石的样子。
三种美洲作物的亩产都比预期要低,但总比小麦、青稞、小米这些要好。农部计划明年将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到十万亩以上,是对现有粮食结构的重要补充。
别看今年丰收,其实自治区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
富人自然吃的肚儿溜圆,可穷人大多数还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好在通过副粮种植推广,自治区养殖事业大有可为,肉蛋奶这些奢侈品会逐渐走上百姓的餐桌,从而大幅度减少主粮的需求。
今年胶菊种植六万亩,收获了一万五千石。棉花种植三万亩,收获二万石。
此外,辣椒和烟草分别种植了十余亩,各自收了一二十石。
这段时间,漳县汪家异军突起,开始引起自治区内阁的关注。
汪家家主汪庸是个地方豪强,他家占着漳县盐川,靠井盐聚财。
自治区成立后,他家突然发现私盐可以公开发售了,于是通过陇西知府杨寓,迅速巴结上总山斯峰,花了三千两银子,买了个碘盐生产许可。
可把唐一味的独门买卖给撬了,这也是刘学勤喜闻乐见的。
我不搞垄断,你们也别想吃独食。
顺便汪庸又相中了文氏螺旋泵,同样掏钱买下许可,回去就在漳县搞了家汪氏水泵厂。算是陇西地主中转型工商业的先驱之一,关键是他搞的挺成功。
今年各地陆续有一万五千降兵投入到开荒事业,加之各地官府鼓励开荒,地主们对水泵的需求增大许多。
他家光水泵卖出去三百多台,也有上万两银子的收入。
段家老大段昌平的回力胶鞋厂也已经投产,为了这家鞋厂,他斥巨资买了二十台蝴蝶牌缝纫机,雇了六十多名工人。
别看今年胶菊产量增加了不少,可橡胶需求与日俱增,靠着妹夫的关系,他才捞到一年十万双橡胶鞋底的份额。
算起来一年也就六千两银子的收入,利润没多少。
搞得段家老大、老三都有些泄气,感觉被老二那个做秘密差事的给比了下去。
好在刘学勤通过妙姐给他俩指点了一番:
想赚钱,就要搞资本运作,先把小鸡仔养大再说,有一飞冲天的时候。
虽然不懂啥是个资本运作,但他家对老仙都崇拜的很,就信以为真了。
忙完秋收,秦州商埠终于正式开市了。
商埠就是个坊市,设在秦州东的二十里铺,也叫花牛坊市(就是产花牛苹果的那个地方)。
这时候大明商人对塞音货趋之若鹜,尤其是刘学勤的信点醒了朱元璋,为了分散家族风险,他突然对外海分封变得热心起来。
而且许多勋贵也被他打发去了外海,因为这个原因,蓝玉案草草结案,只牵连一千多人,比原本的历史缩小无数倍。
甚至连盘踞云南的沐春,都被老皇帝借口护卫亲王的名义封去外海,不过为了平衡,给了东平王的郡王,是肃王的附庸。
去外海发展的亲王们发展成什么样,老朱心里没底,但作为宠子狂魔的他,只能给儿子们尽可能多带些东西。
而这段时间不断有商船从美洲返回,带回来的金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五十万两以上!
其中相当部分金银,正在通过大明商人中转,源源不断流入自治区。
刘学勤很快收到书商们寄来的刀片,这才想起来,【射雕英雄传】只出版了第一卷,便因战事暂停发行。
不过这段时间在龙门书局主持的刘喜贵也没闲着,随着儿子事业做大,他的胆子也跟着大了起来。
如今书局的印刷机已经增加到十四台,虽然搞印钞厂的时候总山调走一批造纸匠,但也给了刘喜贵一个契机。
他干脆把纸坊独立出来,又投资一万两,新建了个造纸厂。
除了书写用纸,龙门纸厂还研发出了厕用卫生纸。
之所以想起来造卫生纸,是因为儿子从小就吐糟用土坷垃、麻绳之类的擦屁股很不习惯。
大明这时候已经有卫生纸了,皇帝朱元璋及其家族每年就要消耗近2万张特制的软纤维卫生纸,每张卫生纸都要用特殊的香水浸泡处理,在使用时保持异香扑鼻。
民用自然不可能那么奢侈,龙门纸厂造的卫生纸是木浆、竹浆和废纸浆以及秸秆等复合纸浆生产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