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拼音和普通话

作品:塞音老仙闹大明|作者:蚂蚁爱大树|分类:历史|更新:2024-12-12 14:48:59|字数:4562字

董怀之类的小商贩开始崛起,如同血管一般,将来自塞国的货物输送到大明各个角落。

不久之后,荆州和汉口两个市舶司的统计数据通过各种渠道,传达到了帝国中枢。

所有人都被惊掉下巴,仅仅一个月,荆州口岸进口达一千万两白银,出口仅三百万两。

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煤炭、铁锭、瓷器、茶叶、棉花等为主,其余杂项不计。

汉口口岸数额较小,进口四百万,出口一百二十万。

两关税额共计约二百四十万两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有大约一百万元塞音纸钞留在了大明。

朝中立刻炸了营,有大臣上疏说:

“臣以为此事断不可长久,吾国之白银有限,而彼国之货物无穷。长此以往,则我国财政犹如渴井之水,必然枯竭。彼时盗贼四起,民乱纷纷,将何以为继?”

这是正常反应,一派大臣视塞国商品如洪水猛兽,要求赶紧闭关,关门大吉。非但如此,还要对塞国走私严打,以免祸国殃民。

也有人不愿意,因为这税收是实打实的啊,就有奏疏写道:

“我大明泱泱大国,岂可不蓄四海之志哉?吾常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以经济之法喻之,可也。”

“我朝立国之初,白银短缺,税赋以粮食、布匹为主,内帑则蓄以金花银。自太祖分封亲王至外海,至今近十年矣,此间金银从美洲流入我国,何止数千万两?我国蓄四方之水,如日本、朝鲜、脚趾、暹罗、琉球等,彼等之水川流不息,我居其间,稳操诸国命脉,何患之有?”

自古财帛动人心,关税收入还是狠狠揪扯着朱棣父子。

由于塞国这个变数的出现,大明的白银确实比原本的历史多了很多,商品流通也促使大量民间私藏的金银出现在市场上。

何况朱棣还刚刚发了笔大财(出售三府),心里的天平一旦倾斜,朝中呼声就倒向放开海禁,向外海经营的一边。

大明消化不了塞国的商品,却可以去那些藩属国剜肉补疮啊。

尽管如此,大明君臣也感受到了危机。这就倒逼大明很快出台了公司制度,工商业管理(税收)制度等系列措施。

但也没有一下推翻祖制,以前的商业还是三十税一的老办法。新颁布的公司法主要针对永乐二年之后,在户部工商司注册的,按照新公司制度成立的那些公司。

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吧,万一出现问题,大不了取缔就是。

塞国方面,新一科公务员考试结束,刘学勤便开始大力推行普通话。

作为一名穿越者,刘学勤生下来就会说普通话。但他直到开创塞音道场,才开始说普通话,因此塞音弟子都会说普通话。

这也是他当初令人震惊的一件事,因为普通话和现在所有的方言都不一样啊。

只是为什么以前不推广,现在却要开始推广普通话呢?

之前塞音教的基本盘在甘肃,北方方言彼此都是容易听懂的。现在不行了啊,四川、云南、广西那都是南方语系,特别还有那么多土司,大家在一起根本是鸡同鸭讲,都要靠翻译才能交流的。

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所谓的官话雅言呢?也是有的,奥秘就在于一部叫【集韵】的字典。

一般来说,首都在哪儿,哪儿话就算是官话,但官话也是一种方言,大明的官话如今就是南京话。可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你也别指望一个广东人能听懂南京话。

所以官话并不普及。

真正能让大家相互沟通的,其实是读书人的话。

读书人的话,就是根据【集韵】来的。

经常写诗词的书友都知道,写诗是需要押韵的,但有些韵似乎怪怪的。

比如天涯的涯要读“癌”音;斜要读“霞”音,行走的行要读“横”音等等,因为在韵书里,就是这么规定的。

这个规定是千年不变的,可能在一些方言里,如今还能听到某些字的古音。

除此之外,还有入声、平声、上声、去声等读音,抑扬顿挫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读书人对于押韵这件事,看得比天大,这就是人家能张口成诗的原因。

宋朝有个书生,科考时就搞错了一个字的韵,结果直接被判了不及格,名落孙山。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也。

所以读书人认字,是完全根据韵书的标准读音来的,这样大家到朝中为官,就没有因为方言而语言不通的烦恼,也是鉴别你是不是文化人的标志。

后世民国时期有人复原过古代韵书的读音,并且作了录音。发音非常像后世的浙江、福建及广东的方言,但是字音咬的很准,只要语速不是特别快,基本都是能听懂的。

此时的塞国已经有大学五所、职业技术学校五所、中小学校一百八十余所。在校学生总共超过十万人,占塞国总人口七百万的比例仍然很低。

想要更多的人读书识字,那就只能多建学校,还得给底层农民增收减负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塞音老仙闹大明》,方便以后阅读塞音老仙闹大明第180章 拼音和普通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塞音老仙闹大明第180章 拼音和普通话并对塞音老仙闹大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