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步一步地走到皇帝身边,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如懿的心弦上,让她的心跳加速,呼吸紧促,仿佛随时都会窒息。太后终于站定,目光在如懿身上停留了片刻,那是一种审视罪犯般的冷酷目光,仿佛要将她看个通透,看个明白。随后,她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远古的钟声,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回荡:“这就是皇上宁愿压制满朝文武、皇家宗亲,不惜气晕哀家也要立的继后吗?真是好一个乌拉那拉氏的女人啊!一出手,就害得两个无辜的皇嗣折损在这深宫之中。哼,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起你姑姑当年在宫中的手段,你可是强多了,强得让哀家都感到心惊胆颤。”
太后的话语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带着深深的讽刺与挖苦,如同锋利的匕首,精准无误地刺向如懿的心房,让她的心灵千疮百孔,鲜血淋漓。如懿的脸色在这尖锐的言辞下变得更加苍白,仿佛失去了所有的血色,她的眼神空洞而绝望,却又闪烁着一丝微弱的哀求之光,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在黑暗中摇曳挣扎。她抬头望向太后,那双曾经充满灵动的眼眸此刻只剩下无尽的祈求,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无辜与委屈,希望太后能网开一面,给她一个赎罪的机会。
然而,太后却视而不见,她的眼神从未在如懿身上停留太久,只是冷冷地转过头去,看向那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与审视,仿佛在等待着皇帝的决断,又仿佛在考验着他的意志与情感,看他是否能在这权力的旋涡中保持清醒,做出明智的选择。
皇帝望着如懿,他的眼神复杂而深邃,内心如同被千万根丝线缠绕,纠结不已。一方面,他对如懿仍有旧情,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心中,难以抹去。那些温柔的笑容、甜蜜的话语、深情的拥抱,都如同昨日重现,让他无法割舍。
另一方面,两个孩子无辜逝去的残酷现实又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令他愤怒、悲痛,难以释怀。他仿佛能听见孩子们无助的哭泣声,看见他们幼小的身躯在黑暗中颤抖,这让他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他的眼神在如懿与太后之间徘徊,似乎在寻找着一个平衡点,一个既能安抚太后又能保全如懿的万全之策。然而,在这权力的旋涡中,情感往往是最脆弱的牺牲品。皇帝的心中如同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疼痛难忍。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天下的安危与皇家的颜面。他不能让自己被情感所左右,更不能让如懿成为皇家内部的裂痕,让天下人耻笑。
于是,皇帝在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缓缓开启了他的金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宛如远古山岳般稳重,又似冬日寒冰般冷酷无情。他说:“太后所言,确乃金玉良言,字字珠玑,朕心中亦有此考量。只是,朕已昭告天下,立如懿为继后,此事关乎皇家颜面,关乎祖宗法度,岂可轻易悔改?若朝令夕改,朕将置皇家威严于何地?置天下万民之议论于何地?”
皇帝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大殿上的众人。然而,他的语气又转而缓和,道:“但朕亦非铁石心肠之人,对于皇嗣之死,朕心中亦有痛楚。朕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凶手逍遥法外。因此,朕决定,如懿的册封大典依旧举行,以此昭示天下,皇家威严不可侵犯,祖宗法度不容置疑。但她的地位,却不能比肩朕心中的孝贤皇后。继后的册封大典,一切从简,不得铺张浪费,以示朕对皇嗣之死的哀悼与对天下苍生的体恤。”
说完,皇帝又转向一旁侍立的太监总管,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不容抗拒的威严。他沉声道:“皇贵妃馨澜,自即日起,摄六宫事,免除宫中一切繁文缛节。除年节之外,不得参加任何宴会,需专心调养身体,以期早日康复。朕希望她能以大局为重,为后宫树立榜样。”
太监总管闻言,连忙躬身领命,不敢有丝毫怠慢。大殿之上,众人皆屏息凝神,静候皇帝的下一步指示。
只听得那皇帝威严而洪亮的声音再度响起,犹如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猛地投入到原本风平浪静的湖面之中一般,瞬间掀起了一层又一层汹涌澎湃的涟漪,这股强大的冲击力迅速传遍整个湖畔,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像是被狠狠搅动了一番似的,心湖中纷纷泛起阵阵难以平息的波澜。
“嘉妃品德出众、温柔贤淑,即日起晋升为贵妃;纯妃苏氏端庄大方、知书达理,同样晋位贵妃之尊;宜嫔聪慧机敏、秀外慧中,特晋封为妃,且赐予‘宣’字作为新的封号。此外,令贵人品行端正、恭谨谦和,现晋位为令嫔。
至于嘉贵妃和纯贵妃二人,则需齐心协力,协助皇贵妃馨澜一同掌管治理这偌大的六宫事务。朕衷心地期望着她们能够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宫廷礼仪规范,尽忠职守,将自身的德行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维护后宫的安宁祥和以及稳定有序贡献出各自应有的一份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