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李世民独自站在福宁殿的露台上,望着满天星斗。
“官家,夜深露重...”李福全捧着披风过来。
李世民摆摆手:“无妨。朕在想,来年开春后,是先去灭了倭国,还是先征西辽。"
李福全不敢接话,只是恭敬地站着。
“罢了。”
李世民突然一笑,“车到山前必有路。明日先带谌儿去军营,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金戈铁马。”
……
靖康二年十月初二。
天刚蒙蒙亮,赵谌就穿戴整齐在东宫门前等候。
十岁的太子身着杏黄色骑装,腰间别着一把小巧的玉柄匕首,那是李世民赐给他的。
“爹爹!”
看到李世民一身戎装走来,赵谌小跑着迎上去。
李世民揉了揉儿子的脑袋:“今日带你去看看真正的军队,可别被吓着了。”
“谌儿才不怕!”
赵谌挺起胸膛,“谌儿将来要像爹爹一样,统领千军万马!”
李世民大笑,一把将儿子抱上马背,自己翻身上马坐在他身后:“走!”
金明池畔,三万禁军已列阵完毕。
晨光中,铁甲如林,旌旗猎猎。
当皇帝的金龙旗出现在校场入口时,三万人齐声高呼:"陛下万岁!"
声浪震得赵谌耳膜生疼,小手不自觉地抓紧了父亲的衣袖。
“怕了?”李世民低头问道。
赵谌摇摇头,眼睛却瞪得溜圆:“爹爹,他们...他们为什么这么大声?”
“这是军威。”
李世民策马缓缓前行,“要让敌人未战先怯。”
校场中央搭起一座高台,种师道、张叔夜等将领已在那里等候。
李世民带着赵谌登台,俯瞰整个军阵。
“今日演练'八阵图'。”
李世民对儿子解释,“这是诸葛亮所创,经为父改良...”
话音未落,战鼓骤响。
只见军阵如活水般流动,顷刻间化作八个相互呼应的小阵。
枪矛如林,盾牌如墙,进退之间井然有序。
赵谌看得目不转睛:“爹爹,他们怎么知道该往哪走?”
“看旗语。”
李世民指向阵中挥舞的各色旗帜,“青旗东,红旗南,白旗西,黑旗北。旗动则阵动,旗止则阵止。”
演练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
从八阵变化到鱼鳞阵,再到锋矢阵,最后是玄襄阵。
赵谌从最初的震撼到渐渐能看出些门道,不时发出惊叹。
“爹爹,那个拿双刀的将军好厉害!”
赵谌指着阵前一名挥舞双刀如飞的将领。
李世民笑道:“那是牛皋,要不要跟他学两招?”
赵谌兴奋地点头。
李世民招手唤来牛皋,这位虎背熊腰的将军单膝跪地:“末将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牛将军,太子想跟你学两手,可愿意?”
牛皋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末将的荣幸!”
牛皋从腰间解下一对未开刃的短刀,递给赵谌一把:“殿下请看,这样握刀...”
赵谌学得认真,不一会儿就掌握了基本架势。
李世民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欣慰。
午时,演练结束。
李世民带着赵谌来到军营用膳。
不同于宫中的精致菜肴,军中的大锅饭让赵谌倍感新奇。
“好吃吗?”
李世民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问道。
赵谌嘴里塞满饭菜,含糊不清地回答:“比宫里的好吃!”
周围将士闻言大笑。
一名老兵恭敬地递上一碗肉汤:“殿下,尝尝这个。陛下亲征时,最爱喝老朽熬的汤。”
赵谌接过碗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爹爹,真的很好喝!”
李世民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军中的饭菜虽不精致,却最养人。为父当年...”
他突然顿住,意识到自己差点说出"当年在军中"如何如何。如今这具身体的原主赵桓,何曾有过军旅经历?
好在赵谌并未察觉,只顾着扒饭。
李世民轻咳一声,转移话题:"谌儿,下午为父带你去看看火器营。"
火器营设在金明池西侧一处独立营地。
还未走近,就听到阵阵轰鸣。
赵谌吓得一哆嗦,紧紧抓住父亲的手。
“别怕。”
李世民安慰道,“这是火炮试射。”
营门处,赵楷和陈规正指挥士兵搬运新铸的火炮。
看到皇帝和太子,连忙上前行礼:“皇兄怎么亲自来了?这些粗活...”
“朕带谌儿见识见识。”
李世民拍拍陈规的肩膀,“新炮试得如何?”
一旁的赵楷满脸兴奋抢答:“比旧式射程远了三分之一!就是炮管容易过热...”
陈规正想开口,一声巨响传来。
远处标靶处腾起一团烟尘,片刻后才有爆炸声传来。
赵谌惊讶得合不拢嘴:“这么远?!”
“这叫'隔山打牛'。”
陈规解释道,“火炮发射的震天雷飞过山头,落地才爆炸。将来打西辽时,就用这个轰他们的城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