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半天,她一直啊啊啊地否定,哪里都不是。”
“没有办法,我就干脆把她带到警署里面去。”
“问她爸爸妈妈叫什么,我想看看能不能查一下她的户口。”
说实话,能想到这一步,就已经说明孙贵祥是真心希望帮王丞莉找到家了。
但无奈...
由于年代所限,孙贵祥的想法,最终还是无法实现。
警署的警员十分无奈,告诉他。
光知道名字,不知道具体的地点,也不好查。
全华夏,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名字叫王丞莉呢。
更何况,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警署网络档案库这种说法。
想要细致地查询每个人的信息,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
没有办法...
一直寻找到下午四点多。
几乎跑了一整天,都毫无收获。
孙贵祥只能先吩咐自己的侄女,带着王丞莉回家。
结果一回家...
哥哥嫂子一看几个人出去,又几个人回来,顿时吓了一跳。
慌忙询问,为什么又把她给带回来了。
孙贵祥只得老实回答。
让她一个年纪轻轻,还患有耳疾的小姑娘待在外面,实在太危险了。
看王丞莉一直找不到家,很伤心的样子。
现在...就只能先给她放在老家。
他还得回去接着打工。
等之后,如果有她的家里人过来寻找,就把王丞莉交给人家。
如果没有的话...
大不了,他就一直帮忙照顾。
这的确,也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最好了。
毕竟,哪怕是放到现在这个年代来说。
帮助一个聋哑人寻亲,都是极难实现的事情。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支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更不用说当时那个情况了。
愿意将她留下照顾,而不是丢在路口。
作为一个家境贫寒,还需要大老远跑到苏州务工的乡下家庭来说。
已经是善意的极限了。
对面的李阳若有所思,随后顺口问了一句:
“当时...您大概是多大岁数呢?”
孙贵祥挠了挠头,回忆了一下:
“我那时候...”
“大概二十五六。”
李阳点点头,随后指了指一直端坐在旁边的王丞莉:
“当时您捡到她的时候,她多大岁数,您知道吗?”
孙贵祥如实回答:
“当时她比划了一下,是十六岁。”
差不多相差了近十岁。
毫无疑问,的确是个连生存都难以自我保障的小姑娘。
这个时候,李阳又问了个颇为关键的问题:
“既然她上过学,会写字告诉你们自己和家人的名字...”
“那她没有写过自己老家的地址吗?”
对此,孙贵祥也是毫无隐瞒:
“写过。”
“在我准备回苏州打工的时候,她写给我看过。”
“她说她老家,在蜀州河川县。”
蜀州!?
蜀州人,是怎么横跨大半个华夏,跑到鲁州去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普通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绿皮火车。
从巴蜀地区,坐火车去鲁州...
至少,也得需要四天的时间。
“那个时候,我跟我哥哥说过。”
“我说我现在现在没有钱,得先去苏州干活攒点钱。”
“攒了钱之后,再回来带她去一趟蜀州,给她找家。”
李阳会意地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孙贵祥一边回忆着当初的事情,一边缓缓讲述:
“去苏州打工...大概过了半年多。”
“回来之后,我就立刻买票,带着她去了蜀州。”
“到了蜀州之后,我就立马找了当地的警署。”
“我当时刚领着她回家的时候,就给她拍了照片。”
“我就把照片拿出来,给警署的警员们看...”
说到这里,李阳稍稍打断了一下:
“当时为什么想到把她带回家后,给她拍张照片呢?”
孙贵祥一边说着,一边从胸前的口袋里,取出了一张褪色发黄的照片。
同时,这张照片也被投放到了上方的大屏幕中。
二十多年前,差不多是各种科技设备逐渐普及的年代。
虽然照相机这种东西还是很贵,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担得起的东西。
但照相馆,却十分常见。
而这张照片,显然就是在当地的照相馆中拍摄下来的。
照片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假花假山布景。
而画面正中,便是当时年仅十六岁的王丞莉。
她穿着一件纯白的T恤,扎着一头干练的马尾。
表情显得有些怯生生的。
细碎的刘海遮住额头。
面色红润,皮肤白皙。
显然是得到过很好的照顾。
至于照这张照片的原因...
“要是时间太长的话,她肯定会变样嘛。”
“有张当时的照片的话,她爸爸妈妈找过来,肯定就能一眼认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