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莉莉寻亲成功,寻亲团队的名声愈发响亮,越来越多海外华人带着家族传承的珍贵线索慕名而来。在一次团队总结会上,李阳看着满屋子热情洋溢的队员,感慨地说:“咱们这一路走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寻亲难题,靠的就是大家的齐心协力。但未来的挑战肯定还不少,咱们得继续努力。”
阿强笑着说:“是啊,现在咱们团队知名度高了,来找咱们的人也更复杂,线索也更五花八门,不过我相信咱们肯定能应对。”
这时,团队成员小林提出:“我觉得咱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大数据分析。把以往案例中的线索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模型,这样遇到新线索时,能更快地找到可能的方向。”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觉得这是个提升寻亲效率的好办法。于是,团队在会议结束后,立刻着手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他们将之前寻亲案例中的各种线索,如道具、文字记录、口述历史等,按照类别、年代、地域等维度进行详细分类,并录入系统。同时,团队成员还对每个案例的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可供参考的经验数据。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搭建大数据系统时,一位名叫凯文的华裔男子联系到了寻亲团队。凯文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一个京剧角色面具,面具制作精美,色彩虽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曾经的艳丽,面具的材质特殊,表面还有一些奇怪的纹理。
李阳看着这个面具,说道:“这个面具很独特,从材质和工艺上看,应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需要找专门研究京剧面具的专家,同时对这个面具进行材质分析,看看能发现什么线索。”
团队成员小钱主动说:“李阳哥,我知道有一位在京剧面具研究领域很权威的专家,我去联系他。”
小孙则说道:“我来联系专业的材质分析机构,尽快安排对面具的检测。”
小钱很快联系上了那位专家,专家对这个面具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立刻答应前来协助调查。小孙也顺利与材质分析机构沟通好,将面具送去进行检测。
在等待检测结果的过程中,专家仔细观察面具,说道:“从面具的造型和色彩风格来看,这很可能是清朝末年某个特定京剧流派所使用的。这个流派注重面具的个性化设计,以突出角色的独特性格。但具体是哪个流派,还需要结合材质分析结果进一步判断。”
几天后,材质分析报告出来了。报告显示,面具的材质是一种特殊的木材,这种木材在当时主要产于四川地区,并且面具表面的纹理并非随意雕刻,而是一种特定的符号组合,可能具有特殊含义。
专家结合材质分析结果,兴奋地说:“我想起来了,清朝末年四川有个‘蜀韵京剧社’,他们的面具就采用这种特殊木材制作,而且会在面具上雕刻独特符号来区分角色和场次。这个面具很可能就来自‘蜀韵京剧社’。”
寻亲团队根据专家的意见,立刻将调查方向转向“蜀韵京剧社”。他们通过联系四川当地的文化部门、戏曲研究机构,开始深入了解“蜀韵京剧社”的历史。
在四川的一家地方档案馆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蜀韵京剧社”的珍贵资料,包括戏班的发展历程、主要演员名单以及一些演出记录。资料显示,“蜀韵京剧社”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在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但后来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衰落,成员也各自离散。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蜀韵京剧社”成员的后人。这位后人居住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家中保存着一些与戏班相关的老物件,其中有一本记录着戏班规矩和角色分配的手册。
李阳联系凯文:“凯文,我们在四川找到了与‘蜀韵京剧社’相关的线索,和你家族的面具很可能有密切联系。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四川或者‘蜀韵京剧社’的记忆呢?”
凯文思索片刻后说:“我听父亲讲过,家族先辈来自四川,而且家族一直有个传统,就是在特殊日子会拿出这个面具供奉,说是对先辈的一种纪念。但具体原因,父亲也不太清楚。”
李阳说:“这就对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比对一些细节,比如面具上的符号和手册里记录的是否一致。”
李阳将面具上的符号拍照发给这位后人,后人对照手册仔细查看后,激动地说:“没错,这些符号和手册里记录的‘蜀韵京剧社’特定角色的符号完全一致,这个面具肯定是‘蜀韵京剧社’的。”
经过严谨的比对和分析,寻亲团队最终确定凯文就是“蜀韵京剧社”后人的一支。
凯文得知消息后,激动不已:“这个面具一直是家族的神秘宝贝,没想到它真的帮我找到了家族根源。我一定要去四川,去了解更多家族与‘蜀韵京剧社’的故事,把这份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凯文寻亲成功,寻亲团队又迎来了一位叫艾丽的华裔女孩。艾丽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传承的一本京剧戏服制作图谱,图谱上详细绘制了各种京剧戏服的样式、尺寸以及制作工艺,还有一些手绘的图案和文字注释,但因年代久远,部分图案和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