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和本杰明沟通后,回来汇报:“李阳哥,本杰明说盔头保存得还不错,只是年代久了有些磨损。照片已经发过来了,您看看。”
李阳看着照片,说道:“这些盔头确实很精美,图案和标记都很有特点。小林,你赶紧把照片拿给专家,看看他怎么说。”
小林很快带着照片找到专家。专家看着照片,皱着眉头仔细研究,说道:“从这些装饰图案来看,风格比较独特,初步判断可能是清末民初的作品。至于这个模糊的篆体字标记,得看到实物才能更准确地辨认。但单从照片上看,有可能和某个特定的戏班有关。”
小林把专家的话转达给李阳。李阳说:“等盔头寄过来,让专家亲自看看。小钱,材质分析那边安排得怎么样了?”
小钱说:“都安排好了,李阳哥。只要盔头一到,马上就能送去检测。”
几天后,本杰明把盔头寄到了。小林带着盔头再次找到专家。专家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盔头上的标记,兴奋地说:“我认出来了,这个篆体字是‘鸿’字。清末民初有个‘鸿兴戏班’,以制作精美的盔头而闻名,这些盔头很可能就是‘鸿兴戏班’的。”
寻亲团队立刻围绕“鸿兴戏班”展开调查。他们通过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档案馆和戏曲研究机构,查找“鸿兴戏班”的相关信息。
在一家地方戏曲研究中心,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鸿兴戏班”的资料,包括戏班的发展历程、拿手剧目以及一些演员信息。资料显示,“鸿兴戏班”在民国中期因为社会变革和战乱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解散,成员们各奔东西。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通过戏曲界的人脉关系,找到了一位曾经在“鸿兴戏班”工作过的老艺人的孙子。
李阳联系本杰明:“本杰明,我们找到了与‘鸿兴戏班’相关的线索,和你家族的盔头可能紧密相关。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鸿兴戏班’或者和盔头制作相关的记忆呢?”
本杰明思索片刻后说:“我听父亲说过,家族先辈好像和一个戏班关系密切,家里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盔头制作的讲究,比如在选择盔头的材质时,必须要用特定的木材和金属,还要经过多道特殊的工序处理,才能保证盔头既轻便又坚固。”
李阳将本杰明的话转达给“鸿兴戏班”老艺人的孙子。这位孙子听后,说道:“没错,这就是‘鸿兴戏班’制作盔头的传统要求。我们家先辈一直遵循这些工艺,当年在戏班里,制作盔头可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经过严谨比对,寻亲团队确定本杰明就是“鸿兴戏班”后人的一支。
本杰明得知消息后,兴奋地说:“这套盔头承载着家族多年的秘密,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我一定要去探寻家族与‘鸿兴戏班’的历史,把这份独特的京剧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本杰明寻亲成功,寻亲团队的经验更加丰富,在寻亲过程中也越发得心应手。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寻亲效率和对京剧文化的传承。
在一次团队内部交流会上,李阳说:“我们已经成功帮助了多位海外华人寻亲,但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寻亲工作,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京剧文化传承中来。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
小王说:“李阳哥,我觉得我们可以举办一些京剧文化寻亲的展览,展示我们寻亲过程中的线索、资料以及成功案例,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京剧文化和寻亲的意义。”
小李也说:“对,还可以同步开展线上展览,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另外,我们可以和学校、社区合作,开展京剧文化讲座,从青少年和基层社区入手,普及京剧文化知识。”
李阳点头称赞:“这两个想法都很好。小王,你负责策划京剧文化寻亲展览的具体方案,包括展览内容、场地选择等。小李,你负责线上展览的策划以及和学校、社区的合作洽谈。其他成员也要积极配合,提供展览所需的资料和案例。”
众人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
小王开始忙碌起来,他先对团队历年来寻亲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线索、照片以及成功寻亲的故事。然后开始寻找合适的展览场地,经过多方考察,他选中了当地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这里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
小李则着手准备线上展览的策划工作,他联系技术团队,商讨线上展览的页面设计和功能开发。同时,他积极与周边学校和社区进行沟通。
小李对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说:“我们寻亲团队致力于帮助海外华人寻找家族根源,传承京剧文化。我们想在学校开展京剧文化讲座,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了解京剧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校负责人听后,说道:“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们非常欢迎。我们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希望能和你们合作,让学生们有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