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说:“李阳先生,我和几位长辈仔细聊过,其中一位长辈想起,家族里一直流传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好像是一群人在港口准备登船,背后的船名好像叫‘南洋之星’。但这张照片不知道被放在哪里了,长辈们正在一起努力寻找。”
李阳听后,觉得这是个重要线索:“维多利亚,这张照片很关键,如果能找到,说不定能成为确定你家族与‘咏春社’关系的重要证据。麻烦长辈们再仔细找找。”
过了几天,维多利亚兴奋地打来电话:“李阳先生,照片找到了!照片上一共有五个人,穿着戏服,行李上还有个类似‘咏’字的标记。”
李阳说道:“太好了,维多利亚。你赶紧把照片发过来,我们找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看看能不能从照片的细节,比如人物特征、服装款式等方面,找到与‘咏春社’相关的证据。”
收到照片后,李阳立刻找来了对民国京剧服饰和人物形象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专家仔细端详照片后说:“从他们的服装款式和图案来看,确实符合‘咏春社’当年的戏服风格,而且这个‘咏’字标记,和我之前研究‘咏春社’资料时看到的一些道具标记很相似。”
李阳又把照片拿给团队里擅长图像分析的成员,希望能从背景、船只信息等方面找到更多线索。这位成员通过专业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放大细节后发现:“李阳哥,船名‘南洋之星’清晰可见,我查了下资料,这艘船当年主要往返于中国和东南亚一些港口城市,这和之前我们了解到的‘咏春社’成员可能前往东南亚的线索相吻合。”
综合各方面线索,寻亲团队经过严谨比对和分析,最终确定维多利亚就是“咏春社”后人的一支。
李阳给维多利亚打电话:“维多利亚,经过我们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正式确定你就是‘咏春社’后人。这本手抄剧本承载着家族的珍贵记忆和深厚的京剧文化底蕴。”
维多利亚激动得热泪盈眶:“太感谢你们了,李阳先生!是你们帮我解开了家族多年的谜团。我一定要亲自去当年‘咏春社’活动的地方,探寻家族历史,将这份京剧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维多利亚寻亲成功,寻亲团队在海外华人圈的名声愈发响亮,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带着家族传承的各种与京剧相关的物件慕名而来。
一天,一位叫大卫的华裔男子联系到寻亲团队。他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传承的一组京剧表演用的髯口,这些髯口制作精良,且每一副都有独特的编织花纹。
李阳看着这组髯口,说道:“大卫,这组髯口很有特点。我们还是按照以往的流程,先找研究京剧髯口制作的专家,分析这些编织花纹的独特之处,同时对髯口的材质进行检测,确定其年代。小美,你去联系相关专家;小林,你负责材质检测的事宜。”
小美和小林应道:“好的,李阳哥。”
在等待专家和检测结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又开始讨论可能的方向。
阿强说:“从这些独特的编织花纹来看,说不定是某个特定戏班独有的制作工艺,就像之前‘怡春戏班’的刺绣工艺一样。”
小赵点头赞同:“没错,等专家来了,看看能不能从花纹上判断出和哪个戏班有关。而且材质检测也能帮助我们确定大概的年代范围,缩小调查方向。”
小美很快联系到专家,专家看到髯口照片后,表示非常感兴趣,立刻答应前来研究。小林也顺利安排好髯口的材质检测。
专家赶到后,仔细观察髯口的编织花纹,说道:“从这些花纹的编织手法来看,非常独特,我从未见过如此精细且具有规律的编织方式。初步判断,这应该是某个对髯口制作有极高要求的戏班所特有。但具体是哪个戏班,还得结合材质检测结果以及更多的研究资料来判断。”
几天后,材质分析报告出来了,确定髯口的材质是 20 世纪初期的优质动物毛发,且经过特殊处理。专家结合这一信息,查阅大量关于民国初期京剧髯口制作的资料,并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终于,专家兴奋地找到李阳:“李阳先生,经过多方研究和比对,我发现这些髯口的编织花纹和‘瑞祥戏班’的制作风格极为相似。‘瑞祥戏班’在 20 世纪初期以精湛的髯口制作工艺闻名,他们制作的髯口不仅美观,而且佩戴起来极为舒适,深受当时京剧演员的喜爱。”
寻亲团队立刻围绕“瑞祥戏班”展开调查。他们通过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档案馆和戏曲研究机构,查找“瑞祥戏班”的相关信息。
在一家地方戏曲博物馆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瑞祥戏班”的资料,包括戏班的兴衰历程、主要演员以及一些演出记录。资料显示,“瑞祥戏班”在 20 世纪 30 年代达到鼎盛,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戏班逐渐衰落,最终解散,成员们各自飘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