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锤挠着脑袋:“书生,这听着比打铁还复杂!能成吗?”】
【刘三娘却眼睛一亮:“可行!再在蒸屉底部加个透水层,蒸烤两用不串味。我再把多年的烹饪经验写成册子,标注不同食材的最佳火候!”】
【阿卜杜拉也不甘示弱:“我把西域烤炉的通风秘诀都贡献出来!咱们这次一定能成!”】
【第二次试机选在中秋前夜。改良后的“食通天灶”造型精巧,炉身镶嵌着精美的云纹珐琅,两侧的风轮随着热气缓缓转动。当第一笼蟹黄汤包出锅,热气腾腾中,薄如蝉翼的皮儿裹着金黄汤汁,咬一口,鲜美的汁水在舌尖爆开;紧接着,烤得滋滋冒油的羊肉串香气四溢,外焦里嫩,撒上西域的孜然和辣椒面,引得围观百姓直咽口水;旁边的蒸南瓜甜得像蜜,入口即化。】
【“好!好!”围观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位白发老翁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神奇的灶!以后咱老百姓也能天天吃好吃的了!”】
【消息传到朝堂,大臣们震惊不已。王侍郎看着呈上的美食样品,尝了一口酥皮月饼,酥脆的外皮和香甜的馅料让他瞪大了眼睛:“这……这口感竟比御膳房的点心还妙!”】
【李尚书哈哈大笑:“怎么样?我就说陛下的想法准没错!”】
【很快,朝廷下旨批量生产食通天灶。首批炊具优先送往受灾地区,饥民们用它烤出香喷喷的面饼,蒸出热腾腾的野菜团子。有了能储存食物的烤炉,粮食也不再轻易腐坏。一位老妇人握着食通天灶的把手,哽咽着说:“这哪是灶啊,分明是救命的宝贝!”】
【京城街头,移动美食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贩们推着食通天灶走街串巷,上午卖蒸饺、烧麦,晶莹剔透的外皮裹着鲜美的肉馅;下午烤红薯、糖炒栗子,香甜的气息飘满整条街道;晚上还能来上一顿炙烤肉串,配上冰镇酸梅汤,让人流连忘返。】
【醉仙楼更是推出“一灶十味”宴席,用食通天灶做出的八宝鸭、荷叶鸡、玫瑰饼,引得达官显贵争相预定。楼里常常座无虚席,食客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惊叹于炊具的神奇。】
【江南富商举办“炊具博览会”,展出用食通天灶做出的百道宴席。苏州绣娘以炊具为灵感,绣出《食通天灶图》,细腻的针法将炊具的精巧展现得淋漓尽致;杭州诗人赋诗赞曰:“一灶能烹天下味,从此人间烟火新。”】
【最热闹的当属全国美食大赛。刘三娘用食通天灶做出“龙凤呈祥宴”,蒸的是孔雀开屏鱼,栩栩如生;烤的是凤凰涅盘鸡,香气四溢,一举夺魁。西域大厨烤出会拉丝的奶皮馕,绵软香甜;就连御厨们也放下身段,用神器做出创新版“满汉全席”,让评委们赞不绝口。】
【曾经坚决反对的王侍郎,偷偷让管家买了一台食通天灶。某日在后院设宴,他指着烤得金黄酥脆的烤鸭,得意地对同僚说:“此乃顺应民心之举,你看百姓如今吃得开心,生活富足,这不正是社稷之福吗?老夫之前糊涂,差点误了大事啊!”】
【朱由检站在皇宫城楼,望着京城街巷间升腾的袅袅炊烟,闻着随风飘来的烤饼香气,嘴角不自觉上扬。这场充满烟火气的革新,不仅让大明的餐桌丰富多彩,更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他推行的这一举措,也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街头巷尾传颂的佳话 。】
……
洪武位面
朱元璋蹲在凤阳老家的土灶前,用烧火棍捅了捅冒烟的柴火,转头对徐达说:“当年讨饭时,要是有这能烤能蒸的铁疙瘩,老子能多抢三个窝窝头!把淮西老兄弟的铁匠铺都拆了,给咱造十口大锅!”
刘伯温抓了把灶灰在掌心搓开,皱眉道:“陛下,《齐民要术》有云‘灶神司火,宜顺不宜逆’。此器虽利,需在炉身刻上二十八宿图,再用五谷祭祀,方能保炊烟不绝。”
徐达摩挲着腰间佩刀,盯着翻滚的菜锅:“等咱的‘食通天灶’成了,每个卫所配十口!士兵们顿顿能吃上热乎饭,看哪个元军敢来抢粮!”
常遇春往锅里扔了半只烧鸡,大笑道:“老朱,以后咱打仗不用埋锅造饭,直接背着铁灶冲!饿了就烤只羊,馋死那些鞑子!”
永乐位面
朱棣将食通天灶图纸拍在《郑和航海图》上,眼中迸发精光:“郑和!你下次下西洋,每艘宝船都装十口!让番邦看看,我大明的炊具能煮四海之鲜!”
郑和展开航海日志,郑重记下:“臣遵旨!若将此灶改良为船用,遇风浪也能烹饪热食,将士们必能战力倍增!”
解缙推了推眼镜,兴奋地研磨:“陛下此举当入《永乐大典》‘庖厨篇’!‘铁炉吞吐千般味,蒸汽蒸腾万国香’,妙哉!”
姚广孝轻抚佛珠,望着图纸摇头:“炊具过巧,恐夺造化。需在炉底藏《金刚经》经卷,借佛法调和五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