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严格把关。”】
【杨嗣昌也进宫奏报:“陛下,医疗器具改良已取得一些进展。工部工匠与医馆合作,研制出了新型的药碾子,不仅省力,而且研磨得更加细腻。火罐也统一了规格,还增加了一些便于操作的设计。目前正在进行试用,若效果良好,便可推广。”】
【朱由检点头称赞:“杨爱卿办事得力。医疗器具的改良,能让医者更好地施展医术,救治百姓。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创新成果。”】
【孙传庭随后也进宫汇报:“陛下,成药研制小组经过反复试验,已研制出一种止血生肌的药丸,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在军中进行了小规模试用,效果显着。”】
【朱由检大喜:“此乃大功一件!孙爱卿,尽快安排批量生产,先供应给军队,之后再推广到民间。”】
【孙传庭领命:“是,陛下。”】
【然而,在医学堂即将开课之际,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部分地方官员对医学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筹备工作懈怠,导致一些地方的医学堂建设进度缓慢。】
【洪承畴得知此事后,十分忧虑。他再次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部分地方官员对医学堂筹备工作不够重视,进度滞后。臣恳请陛下下旨,督促他们加快进度。”】
【朱由检脸色一沉:“这些官员,竟如此懈怠!朕即刻下旨,若再有延误,定当严惩不贷。洪爱卿,你也要加强对各地的督促和检查。”】
【洪承畴应道:“臣遵旨。”】
【与此同时,医疗器具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一些老医者习惯了传统的器具,对新器具的使用心存疑虑,不愿意采用。】
【杨嗣昌得知后,亲自前往一些医馆,与老医者们沟通。】
【杨嗣昌对一位老医者说道:“老丈,这新研制的器具,是经过多方努力改良而成,能更好地帮助您行医。比如这新型的针灸针具,粗细均匀,进针更稳,能提高疗效。您不妨试用一下,便知其中好处。”】
【老医者犹豫了一下,说道:“杨大人,我们行医多年,习惯了老物件,怕用不好这新器具,误了病人。”】
【杨嗣昌笑着说:“老丈放心,工部会安排专人来指导使用。而且,这新器具确实能给您的行医带来便利。还望老丈能支持我们的革新之举。”】
【在杨嗣昌的耐心劝说下,老医者终于同意尝试使用新器具。】
【成药在批量生产过程中,也遇到了原料供应的问题。由于对药材的需求量大增,部分药材出现短缺。】
【孙传庭得知后,找来负责成药生产的官员,询问情况:“药材短缺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提前做好准备?”】
【官员惶恐地说道:“将军,没想到这成药需求量如此之大,一些原本常见的药材,短时间内难以大量供应。”】
【孙传庭思索片刻:“这样,一方面派人到各地收购,扩大采购范围;另一方面,研究能否用其他类似的药材替代。一定要保证成药的生产。”】
【官员领命而去。】
【经过众人的努力,这些问题都逐渐得到解决。各地医学堂顺利开课,一批批学子开始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改良后的医疗器具逐渐在医馆中得到推广使用;止血生肌药丸也开始批量生产,供应军队和民间。】
【这日,朱由检在御书房召见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
【朱由检面带微笑地说道:“诸位爱卿,此次医疗创新之举,虽遇波折,但在你们的努力下,终有成效。朕心甚慰。接下来,还要继续完善和推广,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洪承畴说道:“陛下,医学堂后续还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臣会持续关注。”】
【杨嗣昌说道:“陛下,医疗器具的改良不能止步,还需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一步创新。臣会与工部继续努力。”】
【孙传庭说道:“陛下,成药方面,我们会研究更多种类,满足不同病症的需求。同时,保证药材的稳定供应。”】
【朱由检点头:“好,有诸位爱卿齐心协力,朕相信大明的医疗事业定会蒸蒸日上。日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勇于创新,为百姓谋福祉。”】
……
洪武位面
朱元璋将医疗改革奏折放在案头,问徐达:"广设医馆培养医者,这法子和军户制倒是相通。你觉得能成?"徐达翻看各地灾情记录:"陛下,若让卫所军医兼任教习,既能练兵又能救人。只是药材调配需专人负责。"
刘伯温推了推圆框眼镜,展开律法草案:"应立《医政条律》,规范医者考核。民间验方也该收归朝廷整理。"常遇春咧嘴笑:"要是把止血药丸配给骑兵,受伤了自己就能治,打仗更利索!"
朱元璋点头:"令国子监设医学科,让宋濂主持编教材。敢克扣药材款项的,按贪墨军粮论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