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笑了笑,语气中带着些许自嘲:“新闻人物?我倒是更希望大家记住的是岭南镇的改革,而不是我这个人。”
“别这么说,你是改革的推动者,群众能感受到这一点。”林允儿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柔和,“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最近小心点,我听说有人想利用你整肃行动中的细节,试图给你制造麻烦。”
李一凡点了点头:“我已经知道了,他们想从程序和群众反馈上挑刺。不过允儿你放心,我已经让陈国强和张德清分别做好了材料准备和舆论支持。他们想找漏洞,恐怕没那么容易。”
电话那头,林允儿低声笑了笑:“那就好。我明天会发一篇跟进报道,把今天公开评价会的内容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岭南镇在做什么。你要记得,群众和舆论永远是你最强的后盾。”
“谢谢你,允儿。”李一凡的声音里透着真诚的感激,“有你在,我的底气更足了。”
挂断电话后,李一凡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了一会儿。他心里明白,改革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但他也清楚,只要方向正确,无论前方有多少阻力,他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与此同时,召阳县的一家私人会所内,周学明正与几位干部低声商议着。
“群众评价会?”一名规划局的副科长冷哼了一声,脸上写满不屑,“李一凡还真是会作秀。找些群众来捧场,就能掩盖他整肃行动中的问题?”
周学明微微一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他确实聪明,知道用群众的声音来压我们。不过他越是高调,漏洞就越容易暴露。放心,我们的人已经盯着了,只要找到他的瑕疵,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他难堪。”
另一个国土所的主任低声说道:“周县长,这次我们一定得慎重。他身后有李书记的支持,贸然行动可能会适得其反。”
周学明摆摆手,语气笃定:“你们放心,我不会轻举妄动。李一凡现在是风头正盛,但正因为如此,他一旦出错,影响会更大。我们要做的不是硬碰硬,而是等他自己露出破绽。”
会议室里,几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周学明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只需要盯紧他的整肃行动是否存在程序问题,尤其是人事调整和资金使用的环节。只要抓住一点问题,哪怕是小事,也足以让他头疼。”
规划局的副科长点点头,露出一丝冷笑:“周县长,您放心,我的人已经安排好了,会从那些被整肃的干部入手,收集他们对李一凡不满的言辞。只要舆论发酵,县里甚至市里就会关注,到时候看他怎么收场。”
几天后,镇纪委书记陈国强向李一凡汇报了最新的调查结果:“李县长,整肃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人员处理得差不多了。但有个别被停职的干部开始在背后散播谣言,说整肃行动是为了清理异己,还说政务服务中心是个摆样子的‘政绩工程’。”
李一凡脸色一沉:“这些人真是死性不改,整肃之后居然还敢煽风点火。他们散播的谣言有多大的影响?”
陈国强说道:“目前还在小范围流传,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逐渐扩大影响。我建议尽快通过镇政府的宣传渠道,公开整肃行动的具体数据和成果,同时强调群众的真实反馈。”
李一凡点头:“好的,就按你的建议办。除此之外,再整理一份详细的整肃总结报告,提交到县里和市里,主动公开,让他们看到我们改革的透明度和严谨性。”
陈国强笑了笑:“这是釜底抽薪之策。只要县里和市里对整肃行动给予肯定,那些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
市里的关注
李一凡显然低估了这次改革的影响力。公开评价会和林允儿撰写的新华社报道迅速传播,甚至引起了市政府的注意。
一天傍晚,李一凡接到了召阳市分管基层治理的副市长王建华的电话。电话那头,王建华开门见山地说道:“小李啊,我最近看到关于岭南镇政务服务中心的报道,做得很不错啊。这种基层治理的模式值得推广,你们试点的经验可以向全市推广。”
李一凡心头一震,这个电话的分量他很清楚。他连忙说道:“谢谢王市长的认可。这次改革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方向对,我们就有信心把它做好。”
王建华沉声说道:“你们的信心是对的,但基层改革容易得罪人,我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不要在意这些流言蜚语,只要做得对,我们市里会给你们支持。”
李一凡感激地说道:“谢谢市长的鼓励,我们一定不负期望。”
挂断电话后,李一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市里的支持固然是一种肯定,但同样也意味着改革的成败将被更广泛地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旦有任何纰漏,不仅岭南镇的试点工作会受到质疑,他本人也将承担巨大的责任。
当天晚上,李一凡召开了一个紧急小型会议,邀请了镇政府的核心干部,包括张德清、陈国强以及几名主要部门负责人。他环顾了一圈,语气郑重:“同志们,市里的王市长已经明确表态,要将我们的政务服务中心改革经验向全市推广。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