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正德十年。
画面显示,大明的变化已经肉眼可见:
京城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皇家制造局",采用水力驱动的大型机械日夜不停地生产火枪、铠甲。工匠们按照朱厚照从姜饼那里带来的图纸,成功仿制出了简易蒸汽机。
南方引种的土豆、红薯大获丰收,粮价应声下跌。
百姓们欢天喜地,称颂"正德新政"。
水师船队从南洋带回大量白银,还有玉米、辣椒等新作物。
更可喜的是,他们在吕宋岛发现了大型铜矿,解决了铸币原料问题。
朝堂上,新一代官员逐渐崭露头角。
他们既通经史,又懂实务,与守旧派形成鲜明对比。
朱厚照本人更是脱胎换骨。
曾经那个贪玩的少年天子,如今眉宇间尽是沉稳与睿智。
他定期巡视各地,亲自督导新政推行。
正德十五年,积累了足够实力的朱厚照终于亮出獠牙。
画面显示,他亲率十万新军北伐蒙古。
这支军队装备了改良版燧发枪和轻型火炮,战术也完全革新。
蒙古骑兵在火力网前不堪一击,小王子仓皇北逃。
“痛快!”看到战场上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曹操忍不住喝彩。
战后,朱厚照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允许部分蒙古部落内附,并赐予他们耕种土地。
条件是必须送子弟入学,习汉话,改汉姓。
“以夏变夷...”曹操若有所思,“这位正德皇帝,眼光长远啊。”
姜饼笑道:“孟德估计不知道,在我所处的时代,光是民族就有五十六个!”
“五十六个民族?”
曹操吃了一惊,过来到现在,他还真没听姜饼提起出这种事情,如今猛然一听,不由的惊出一声冷汗:“这么多的民族,管理起来不麻烦吗?”
姜饼摇了摇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姐妹是一家。”
他自顾自的唱起了一首歌谣,虽然什么都没说,却又好像说了什么。
“以汉族为主体,所有民族说汉化,习汉字,几十年过去了,哪里还有所谓的夷夏之分?汉族不觉得别的民族兄弟有什么不同。
其他民族也不认为自己和汉族有什么差异,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除了身份证上的标识外,现实中遇到了,谁会在乎你是什么民族呢。”
姜饼自豪的言论让曹操忍不住有些羡慕。
虽然现在他已经不怎么管东汉那边的事情了,但想想他们当年要是也能如此,又何需惧怕外族的侵扰呢。
算了,一切都会更好的,因为遇到了姜先生!
曹操摇了摇头,继续朝着历史回廊上看去。
时间来到正德二十年。
展现在曹操眼前的,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大明:
京城街道拓宽,商铺林立;运河上蒸汽船往来穿梭;新建的学堂遍布州县。
曾经被视为"奇技淫巧"的科学技术,如今成了显学。
最令人惊叹的是,朱厚照竟然废除了延续千年的"海禁"政策,在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鼓励民间出海贸易。
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远销海外,换回滚滚白银。
朝堂上,新旧交替已经完成。
那些满口"祖宗成法"的老臣大多致仕,取而代之的是务实能干的少壮派。
朱厚照本人则更加沉稳。他设立"议政处",定期听取各方意见;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甚至开始编纂《大明律例》,将新政成果制度化。
正德二十五年,一个关键转折出现——朱厚照终于有了子嗣。
画面显示,皇后诞下皇子的当天,朱厚照宣布大赦天下,同时颁布《皇明教育令》,要求所有宗室子弟必须学习格物致知之学。
“这个决定很重要。”姜饼赞扬道,“确保改革不会人亡政息。”
果然,随着时间推移,画面中的小皇子渐渐长大。
与其他朝代皇子深居宫中不同,这位皇子从小就在格物院玩耍,十岁就能操作蒸汽机模型,十五岁随军历练,完全按照朱厚照设计的路线培养。
当画面来到正德五十年时,展现在曹操眼前的,已经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大明:
铁路开始在京畿地区铺设;电报线连接各省;新式学堂取代了旧式私塾;《大明日报》成为官方喉舌,每天刊载朝廷政令和各地新闻。
最令人震撼的是长江上的景象——钢铁建造的蒸汽轮船往来如梭,岸边的工厂烟囱林立,俨然一幅早期工业革命的画卷。
“这...这真是...”曹操语无伦次,虽然不止一次听姜饼讲过工业化,可亲眼所见与道听途说却是两个概念。
他的脸上满是震撼:“短短五十年,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姜饼微笑:“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一旦打破思想枷锁,华夏儿女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到了这里,姜饼目前权限所能看到了时间线彻底结束。
当最后一丝影像消失,历史回廊缓缓闭合。曹操仍沉浸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静。
“可惜了,不能看到更久远的未来。”
他略带遗憾的说着,姜饼却笑道:“会有那么一天的,况且,这相比于原来的正德时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也算不上最好的时间线。”
曹操先是一愣,接着想起之前姜饼说过的话,会心一笑。
“也是,有姜先生你在,每个时空每个朝代都在攀科技,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很难说啊!”
姜饼道:“很简单,让全世界都说华夏语就行了。”
曹操愣住了,他没想到居然会是如此志向,随即身体不由自主的颤栗,升起一股豪迈的感觉。
他,还能看到吗?
喜欢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