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妥的,王朝之幸,万民之幸!
对于数千万亩的小麦种地,这三十斤的亩产,代表大明每年将多出数百万石粮食,百万人脱离挨饿!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清楚,这将是什么概念。
哪怕是平时不关心这些破事,钻研喝茶遛鸟,青楼艳俗的武将,此时也陷入了沉默。
他们也有地,而且是成百上千亩!
这要是一亩地能多产几十斤,那不得多收成上万斤,数百石!
数百石粮食,对于张山风来说压根拿不上台面,对于一二品官员来说,还算可观,却也不是天大的大手笔。
但是!
这是白送的,地里长的!
每年白给的,不要白不要!
一时间,宋景手中的那本薄薄的书,成为绝世秘籍,所有人眼中精光闪动。
这本书,记录的东西太重要了!
朱佑樘大喜,当即拍板:“特赐宋景举人功名,赏六品司农主事,继续负责增产五谷增产一事。
其余参与之人,皆赐举人,赏官爵七品,听候调任!
从即日起,对于大明农业大学,凡所应求,不过六部,不经通政司,直抵内阁。
一应所求,朕特赦之,竭力满足!”
这一封赏,对于几个毫无家世之人,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秀才童生,简直是一步登天!
虽然官小,但是凡所事务,直接上达天听!
基本上,宋景等几人,地位等同钦差!
“臣等遵旨!”
几乎在朱佑樘说完的一瞬间,正厅和前院整齐的声音响起。
但是!
朱佑樘眼神略微一扫,就看见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从萧敬手中接过的书,他的脸色变得古怪。
农书,啥时候比四书五经,大儒注释,或者传世名着还吃香呢?
只有一种可能: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这本书,可以让天下之地增产,可以让天下之民不再挨饿。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也同时可以让在场之人,财富大增!
这是天大的利益,如何能不让人心动呢?
在场的都是大官,都是士绅,都是地主!
他们手中的土地,不在少数,最少的几百亩,最多的数万亩,甚至少数几个大世家拥有数十万亩,要是有这本绝世秘籍,那还不得上天!
所以,宋景与这本记录了改良方法的书,瞬间成为了香饽饽。
然而!
张山风和朱佑樘并没有因为他们眼中的贪婪而生气,而是不着痕迹的笑了。
这难道不就是此行的目的吗?
人才的培养,技术的推广,不能只靠他们两人用海量的钱粮去堆叠!
他们可以抛砖引玉,构建起雏形。
他们也可以做先锋,披荆斩棘的去研究。
但是,真正能将这种科技研究成果,这些农耕技术投入到千家万户,最终还是需要国家这台机器来实现!
朝廷,应该去承担,它该承担的部分!
甚至,后续继续扩大研究,继续探索,在没有科技产权,收取不了专利费的年代,研发任务,还是要回归朝廷身上。
因为,张山风和朱佑樘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高速发展的大明,有太多的地方需要钱粮了。
他们需要逐步将各种科技探索类的大学,慢慢的将研究成果推广。
这就需要让海外银矿和海外贸易的收入,用作其他方面,去承担更有意义的部分。
比如: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建设医疗体系!
人,活得久,科技才能进步更快!
活得久的顶级科技人才,都是国之瑰宝,损失一个,都是国之伤!
所以,医疗水平必须跟上!
否则,以先秦平均三四十岁的寿命,刚刚完成学业,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还能做啥研究,科技又如何进步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在成化朝以前的大明,五十岁的时候,你就要掰着手指头,数数自己还能活多久了!
六十岁须发皆白,已然满目沧桑,已经是嗝屁的边缘,科研已经不可能了。
至于七十岁,古稀两个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哪怕如今的大明,相当一部分的人不愁温饱,依旧难以长寿。
这个阶段,医疗就需要大力普及了。
与农业不一样,农业科技的普及,事关千万人的温饱,乃农民立命根本。
一旦切实可行,一旦能增产,一旦有收益,只要朝廷稍加引导,就可以迅速普及。
而且,亩产增加,事关税收,事关父母官的乌纱。
所以,官员会非常重视!
而普及医疗技术,就困难得多!
开放大明医科大学,大量培养人才,下放学业有成者去四方传授医学,鼓励药材人工养殖,平抑药价……
医疗的普及措施,极其艰难。
因为,地方上不会因为有人病死而责怪府县官员,老百姓不会因为看不起病而造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