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学龄前孩子与父母

作品: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作者:瑶乾靖|分类:都市|更新:2025-02-15 09:01:58|字数:5514字

(二)1 - 3岁:感情的深化与分化

1.对妈妈的感情深化:在1 - 3岁期间,孩子与妈妈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妈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教导孩子说话、走路等,让孩子对妈妈充满了信任和爱。孩子会把妈妈视为自己最亲近的人,愿意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比如自己发现的一个小玩具或者看到的有趣的事情。

2.对爸爸感情的分化发展:随着孩子对爸爸参与生活的体验增加,他们对爸爸的感情也在分化发展。爸爸的一些独特行为,如带孩子做运动或者修理东西等,会让孩子对爸爸产生敬佩之情。孩子开始意识到爸爸和妈妈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会丰富孩子对爸爸的感情,既有亲情的温暖,又有对爸爸能力的崇拜。

(三)3 - 6岁:感情的丰富与矛盾

1.丰富的感情内涵:在3 - 6岁时,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他们对妈妈除了有亲密的依赖感,还可能会因为妈妈的一些限制而产生不满。比如妈妈不让孩子吃太多糖果时,孩子可能会有点生气。对爸爸也是如此,既会因为爸爸陪自己玩游戏而开心,也可能会因为爸爸批评自己而难过。

2.矛盾的感情体验: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充满了矛盾。他们在渴望独立和依赖父母之间徘徊,这种矛盾也体现在感情上。他们可能一会儿觉得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一会儿又因为一点小事而觉得爸爸妈妈不好。例如,当父母满足孩子的愿望时,孩子会表现出极大的喜爱;但当父母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愤怒或者伤心。

(四)6 - 8岁:感情的成熟与转型

1.感情的成熟:到了6 - 8岁,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变得更加成熟。他们开始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当父母因为工作忙而不能陪自己时,孩子可能会表示理解,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哭闹。他们对父母的爱也不再仅仅基于物质和直接的情感互动,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2.感情的转型: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也在转型。他们不再仅仅把父母看作是生活的照顾者和保护者,而是开始把父母视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他们会更加关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东西,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例如,父母对学习的重视可能会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这表明孩子的感情与成长需求开始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 8岁前孩子的身体及生理变化、对父母的依赖变化以及感情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引导。

喜欢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方便以后阅读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第66章 学龄前孩子与父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第66章 学龄前孩子与父母并对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