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赵导说:“大家应该知道晋朝书法代表人物吧。”
王子涵说:“王羲之。”
邹笑婷说:“王羲之。”
晨飞宇说:“《兰亭集序》王羲之、《洛神赋》王献之。”
赵导说:“没错,就是他们父子俩。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赵导说:“唐代书法那么鼎盛,知道有哪些名家?”
晨飞宇说:“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赵导说:“对,除了这四个,还有草圣张旭、颜真卿、柳公权。”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元代书法艺术性。
赵导说:“这里不得不提一位大家都很熟悉词人,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赵导说:“明朝书法有三个阶段,明初、明中、晚明。”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赵导说:“明中出现我们熟悉四大才子,《唐伯虎点秋香》中主人公唐寅。”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
赵导说:“经过了多个朝代发展,中国书法有五种主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由于载体不一样,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拓片和帖、简帛。”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
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要求书者予以遵守。
赵导说:“中国书法审美具备整体形态美、点画结构美、墨色组合美。”
赵导再次说道:“第一,学书法应该知道刀刻和墨迹的区别,墨迹可以看见笔墨之干湿浓淡。刀刻掩盖了本来的效果,反映不出行笔的过程。
第二,技术应在艺术之先。写的被普罗大众所认识很重要。
第三,文房四宝不须太过讲究,但须合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